1928年2月,蒋介石联合李宗仁、冯玉祥和阎锡山发动了与张作霖争夺东北的战争,标志着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北伐军的不断推进,英美势力也开始在中国北部展开影响力,尤其是当蒋介石的军队临近济南时,日本为了巩固其在中国的利益,选择向济南的国民党军发起了进攻。
蒋介石在这一过程中采取了极度妥协的态度,并且下达了“不抵抗命令”,这导致了大量中国军民,包括国民政府山东特派交涉员蔡公时等17名外交人员的惨死。虽然蒋介石与日本侵略者达成协议,同意撤出国民革命军,以便继续北伐,但这也让日本得以在山东地区肆意妄为,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显然,蒋介石的目标并非与外来侵略势力抗争,而是通过迅速完成北伐,表面上统一中国,至于西方列强的侵略问题,他并不愿投入过多精力。济南惨案让北伐进程暂时停滞了一周,但通过与外国势力的妥协,蒋介石成功地解决了吴佩孚和孙传芳两个对北伐进程的重大阻碍。
眼见最大的军阀张作霖也已成为北伐的最后一块障碍,蒋介石充满信心,准备彻底扫清障碍。但他并不打算通过武力解决问题,而是采取了相对温和的手段。1928年6月,蒋介石派密使前往东北,表示愿意任命张学良为国民革命军副总指挥,这一提议的背后,暗藏了蒋介石对张作霖的战略妥协。
张作霖,一直盘踞在东北并拥有强大势力,趁着南方的动荡,张作霖一度入主北京,甚至自任海陆空大元帅,成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享受着无上的荣耀。但当蒋介石的北伐军不断向北挺进,张作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在吴佩孚和孙传芳相继败北后,张作霖开始寻求退路。
在杨宇霆的建议下,张作霖决定放弃北京,准备返回自己的老巢奉天,毕竟那里才是他真正的根据地。1928年6月3日,张作霖发布了通电,宣布将率领奉军撤出关内,但他没料到的是,日本人已经暗中决定在这个关键时刻除掉他。
张作霖曾经依靠日本的支持逐步崛起,然而当日本试图在东北地区扩展势力时,张作霖却始终抵制日本的要求,这让日本颇为恼火。他们认为张作霖成为了自己侵略计划的最大障碍,便多次策划暗杀,但均未成功。这一次,日本决定趁机行动,他们在张作霖的专列必经的皇姑屯三孔桥埋下炸弹,成功将他炸伤。张作霖伤重不治,在送回沈阳后不久便去世。
尽管张作霖在大帅府身亡的消息并未立刻传到蒋介石那里,由于大帅府对外严格保密,甚至连日本方面都未能立刻得知准确消息。直到张学良回到奉天接管东北军,局势才渐渐稳定,他才对外公布了张作霖的死亡消息。
张作霖的撤离和去世让蒋介石看到了北伐的最终胜利,他带领北伐军顺利进驻北京,北伐事业也达到了高潮。按理说,蒋介石应当趁着张作霖去世的机会,立刻继续向北推进。但令所有人意外的是,蒋介石却选择在此时停下了脚步。
在这一极为关键的时刻,张学良主动派遣密使前往南京与蒋介石谈判,但初期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起初,蒋介石并未对张学良的主动表示兴趣,认为东北已经基本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然而,蒋介石身边的杨永泰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劝告蒋介石应当与张学良和解,并通过收编张学良来稳定东北局势,避免浪费兵力对抗。
杨永泰之所以这么建议,是因为当时阎锡山在山西地区的势力日益强大,虽然阎锡山已经表示效忠蒋介石,但蒋介石始终未对其完全信任。如果能够利用张学良牵制阎锡山的势力,将使蒋介石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蒋介石最终采纳了杨永泰的建议,秘密派遣萧冬竹前往奉天,向张学良提出了任命他为国民革命军副总指挥的承诺,并表示愿意让其部队继续驻守在东北。
张学良对于蒋介石的承诺十分满意,尤其是在获得副总指挥这一荣誉的同时,他也能继续守住东北的家业。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正式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并将东北的五色旗换成了南京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史称“东北易帜”。这一举动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实现了对全中国的统一。
然而,尽管蒋介石在北伐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陶醉于眼前的成就,但他未曾想到的是,八年后,张学良的一个决定几乎让蒋介石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参考资料:《蒋介石传》、《中华民国史》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