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封号忠王,是太平天国后期最重要的将领之一。太平天国起义席卷了中国的大半疆域,历时长达15年,虽然太平军中涌现了不少能征善战的将领,但其中公认的战略天才却寥寥无几。除去早期的东王杨秀清和中期的翼王石达开外,后期的忠王李秀成与英王陈玉成被认为是太平天国军事上的中流砥柱。自从翼王石达开离开天京独自征战后,李秀成便毫无疑问地成为太平军的定海神针。
咸丰十年,李秀成带领数路大军,成功攻破了清军精心设立的江南大营,这一战不仅体现了他过人的军事才干,也巩固了他在太平军中的领导地位。此时,李秀成与陈玉成共事,已经是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支柱。到了同治元年,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围攻天京南京,形势极为危急,李秀成接到命令,迅速调集江浙一带的太平军,与江西的李世贤部队会合,准备解救南京。
李秀成指挥的太平军与曾国荃带领的湘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尽管敌军疲惫且饥弱,但经过数十天的激战,依然未能突破敌阵。更为悲惨的是,李秀成的军队也在战斗中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最终不得不带着残余部队退入南京城内。这一战暴露了后期太平军的种种问题:无论是军纪松散,还是兵员素质下滑,或是士气低落,昔日的战无不胜的太平军已经不复存在。
同年6月16日,南京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被湘军攻破。这时,天王洪秀全已经因病去世。李秀成趁着湘军陷入抢掠财物的混乱中,指挥一支1000人的精英部队,伪装成清军,成功将幼天王洪天贵福护送出城。途中,李秀成和大部队失散,最终在方山被猎户陶某某兄弟识破并捉拿。李秀成被捆绑后,送到了湘军萧孚泗部,意图借此事邀功讨赏。
李秀成与陈玉成都是太平军中的后起之秀,两人均来自广西梧州府藤县。李秀成以信义和军事才能远近闻名,深得将士的尊敬。李秀成不仅善于用兵,还有勇有谋,令军中无人不佩服。被清军俘虏后,曾国荃亲自提审。尽管李秀成受到酷刑,九帅曾国荃用锥子刺入李的臂股,鲜血直流,李秀成依然毫不畏惧,咬紧牙关对曾国荃说:“别再白费力气了,给我纸笔,我写出来便是了。”
李秀成在囚禁中,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写作才能,每日写下7000多字,总共写了10天,完成了著名的《李秀成自供状》或称《自述》。这份文辞流畅、条理清晰的自述详细记载了太平天国的兴衰成败,内容详实,逻辑严密,曾国藩看到后也不禁称赞。
李秀成的《自述》中,有一段话表达了他愿意投降清廷的意图:“蒙九帅(曾国荃)恩给饭食,中堂(曾国藩)驾由皖(安徽安庆)来,当承讯问,我心悔已迟,是以将国中一切供呈。我为洪姓(洪秀全)之将,外众将兵俱是我辖,我愿将部下两岸(长江南北)陆续收全投降,愿以酬高厚,以对大清皇上,以赎旧日之罪。”这段话表达了他愿意投降并帮助清廷结束太平军余部的抵抗。然而,李秀成最终未能逃脱惨死的命运。
李秀成为何未能获得宽恕?原因不难分析。首先,李秀成名声赫赫,洪秀全死后,他几乎取代了天王的位置。如果不杀掉他,或者他诈降后逃脱,他凭借个人的影响力,完全有可能重新集结起太平军的余部,继续与清廷作战,这对清廷来说无疑是个巨大威胁。其次,李秀成在太平军中极具号召力,他的部下对他有着极高的敬意和忠诚,甚至在他被俘后,许多原太平军将领仍然顶礼膜拜他。这种影响力使得他成了清军眼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第三个原因则是,李秀成对于南京战事的了解异常详尽,他清楚湘军在南京的暴行及各种不为外界所知的内幕,如果他活着,这些信息无疑会威胁到曾国藩的名誉。曾国藩的奏折中对南京战事的描述大多存在偏差,李秀成如果活着,他将揭露湘军在南京的烧杀掳掠,以及他们抢夺圣库财物的真相。更重要的是,李秀成的投降言辞中已经暗示了他可能将此事公之于众,这使得曾国藩无法容忍。
李秀成在囚笼中忍受了极大的痛苦,他的供词中包含了关于太平天国兴亡的深刻见解,但曾国藩为了掩盖不利证据,亲自删除了部分内容。李秀成被俘后的消息传到曾国藩耳中,他欣喜若狂,连夜从安庆赶往南京,亲自审讯李秀成。根据曾国藩的奏报,李秀成在金陵城破后受伤藏匿,最终被萧孚泗搜捕。曾国藩的奏报中提到,李秀成和他的部下“供认不讳”,并询问是否将李秀成押解到京城审判,最终清廷命令曾国藩将其押送至北京。
然而,曾国藩并未按指令行事,而是在接到命令前便悄然将李秀成处决。此举虽冒险,但最终未受到清廷追究。曾国藩的这一决定虽然触犯了朝廷的命令,但由于他在平定太平天国中立下的赫赫战功,这一事件最终不了了之。
这段历史揭示了李秀成最终未能逃脱死亡命运的复杂原因,其中既有个人声望和战略价值的威胁,也有太平军将士对其忠诚的支持,更有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