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三年(1336年),足利尊氏创建了室町幕府。室町幕府中的杰出将领是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他在世时甚至被尊称为日本的“鹿苑院太上法皇”。颇具趣味的是,足利义满不仅在室町幕府担任三代将军的职务,还被誉为中国大明朝的“日本恭献王”。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若将室町幕府与前后的镰仓幕府和江户幕府进行比较,会发现其征夷大将军的权威相对较弱。在室町幕府达到巅峰之际,其实际的影响力也仅限于覆盖日本的大部分地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幕府内部存在一批掌握着重权的守护大名,他们在地方上拥有广泛的领地,如“三管四职”的名头便是从中而来。
自初代将军足利尊氏以来,直至引发日本战国时代的“应仁之乱”,历任的室町幕府将军都不遗余力地应对那些强大的守护大名,而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也并不例外。他认为,室町幕府将军权威的薄弱源于两个方面:首先,幕府将军缺乏独立的直属部队;其次,幕府将军的财政收入不足。
足利义满针对第一个问题,提出组建直属于将军的“奉公众”,这一机构后来在打击守护大名如山名氏和大内氏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至于财政收入的问题,足利义满则采取了发展对外贸易的策略,以此来扩大将军的财政基础。而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大明是日本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对象,必不可少。
在地理大发现尚未全面展开之际,能够与日本进行对外贸易的国家屈指可数,主要包括大明、朝鲜、琉球以及一些东南亚的政权。而日本与大明的贸易量占据了日本外贸总额近九成,朝鲜、琉球及部分东南亚地区都为大明的属国,与他们的贸易也需获得大明永乐帝的认可。
因此,足利义满为了寻求和大明的贸易联系,毅然决然地向大明成祖文皇帝称臣纳贡,接受了大明的正朔(这意味着承认日本天皇为伪帝),并恢复了自宋元时期以来中日互动的中断。同时,他还协助大明镇压了倭贼。对足利义满的顺从,明成祖感到非常满意,便派郑和前往日本册封他为“日本国王”。
足利义满被授予“日本国王”后,大明与日本之间开展了“勘合贸易”。通过这项政策,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关系得以迅速加强。在永乐年间,大量流入日本的“永乐通宝”成为战国时代的流通货币,而中国茶具的进入也促进了日本茶道的诞生。足利义满借助“勘合贸易”增加了财政收入,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守护大名的势力。
永乐六年(日本应永十五年,1408年),室町幕府的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在51岁时去世。明成祖获悉义满去世的消息后,赐予这位“大明日本国王”一个谥号——恭献。由此,足利义满成为了中国大明朝的“日本恭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