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和隋炀帝,虽然在历史上备受诟病,但他们的共同点无疑是急于推动国家的发展建设,却忽视了百姓的困苦。这种过于急功近利的做法,最终导致了两朝的末期政局动荡,民众的反抗声势浩大。
随着秦末社会动荡的加剧,起义的浪潮愈演愈烈,楚汉之争逐渐形成。刘邦的仁慈与项羽的残暴性格在战争中逐渐显现出来,二者的性格差异也成了那段历史中的重要注脚。那么,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秦朝最后的名将章邯,为什么会选择支持项羽,而非继续效忠秦朝呢?
自从公子扶苏死于非命后,秦帝国的实权就彻底落入了赵高和李斯之手。虽然李斯是读书人,心中还怀有一丝正义,但最终在权力斗争中败给了手段更加无所不用其极的赵高。秦二世胡亥在位时,赵高几乎垄断了整个朝政,他通过不断向二世进献谗言,稳固了自己的地位。随着赵高的专权,越来越多的朝臣遭遇惨死,整个秦朝的政权陷入了混乱和恐惧中。
这使得民间愤怒的情绪积压到了极限,全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陈胜和周文率领的起义军逼近了秦二世的统治中心。当时,秦朝的军队远离了朝廷,风头正劲的章邯作为少府,站了出来,试图以一剂“大赦天下”的方略,借助骊山刑徒组建军队应对起义。最终,在章邯的带领下,未经训练的刑徒成功击溃了周文的起义军,并不断追击,最终迫使周文自刎。
然而,局势并没有因此而平静下来。齐楚联军开始蠢蠢欲动,最初,双方的战况你来我往,势均力敌。但由于贵族阶层的想法仍然希望恢复战国时期七国并立的局面,而刑徒本身没有太多退路,反而表现出了极强的决死精神。最终,章邯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军力大败楚军,并在定陶一战中亲手斩杀了楚军的最高统帅项梁。此战一举让章邯名声大噪,随后他继续领兵收复荥阳、陈县等中原重要地区,成功摧毁了陈胜的起义军。
然而,这一系列胜利却为后来西楚霸王项羽的崛起铺平了道路。项梁死后,章邯认为楚军已不再是威胁,便决定北上攻打复辟的赵国。然而,赵国的求援并未能改变局势,反而因为章邯的声势太过强大,其他诸侯并不敢迎战。此时,愤懑已久的项羽决心替叔叔复仇,在楚怀王的支持下,项羽领兵前来。面对章邯的强大秦军,宋义彻底吓破了胆,不敢迎战,而项羽在愤怒中斩杀了宋义,并决定发动“巨鹿之战”。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项羽毫不退缩,他下定决心破釜沉舟,激励士卒拼死作战。最后,项羽凭借坚定的决心和勇气,成功打败了章邯。与此同时,赵高登上了丞相的位置,开始更加肆意残害忠良。当赵高得知章邯兵败后,他开始暗中打压章邯,甚至暗示秦二世该对章邯进行惩罚。章邯一度心生恐慌,急忙派遣司马欣去打探赵高的动向,结果赵高拒绝接见,甚至派人追杀。这一切让章邯陷入了绝境,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章邯与项羽的战斗中,双方面临的都已经是死局。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项羽在军粮不足的情况下,主动提出与章邯议和。值得注意的是,章邯并没有直接投降,而是通过议和的方式,为自己争取了一线生机。此时,章邯握有数十万秦军,他与项羽达成协议,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在某种程度上也承认了章邯的地位。
然而,项羽虽然答应承认章邯的地位,却依旧没有信任章邯手下的秦军是否会效忠楚国。因此,在协议签署后,项羽决定坑杀二十万秦军,以消除潜在的威胁。这一举动无疑让章邯的心情陷入深深的困惑。那些曾经与他共赴生死的秦军,如今却成了他获取个人利益的牺牲品和弃子。
面对刘邦的三秦之战时,章邯依然充满自信。他坚守陈仓,阻止汉军的前进。然而,刘邦通过暗度陈仓成功打乱了章邯的防线,迫使他败退。章邯眼中的刘邦不过是出身低微的平民,与贵族出身的项羽相比,自己自然有着更高的自信。但随着战局的变化,章邯的信心逐渐崩塌。
在多次败北后,章邯最终不得不退守到废丘,他的内心开始充满了茫然和悔恨。从与项梁的战斗到与项羽的议和,再到最终的失败,章邯开始质疑自己的所有决定。尽管他不曾投降刘邦,但面对汉军的进攻,他也开始感到力不从心。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章邯最终选择拔剑自刎。
综上所述,章邯的投靠项羽,实际上是受到形势的逼迫,而他没有投降刘邦,则源自于他对自身身份和能力的自信。然而,面对复杂的楚汉争霸局势,章邯最终意识到,他的选择从来就不是自由的,而是无可奈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