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初期,杰出的名相萧何因病去世,留下了巨大的政治遗产。消息传到时,曹参正待在山东,迅速召集门客开始准备行李。门客们满是疑惑,根本不明白为何突然这么紧急。曹参解释道:“如果一切顺利,京城那边很快就会派人来召我回去,担任丞相!”这些话让在场的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谁也不懂曹参为何如此自信。然而,仅仅几天后,京城的确派人来,要求曹参回到京城,任丞相。
曹参抵达京城后,成为丞相,他没有做任何改变,而是延续了萧何的所有政策与法令。萧何留下的政治遗产几乎没有一丝波动。正因如此,后世才有了“萧规曹随”的成语,曹参因此被赞誉为一代名相。
但实际上,曹参自信能够接替丞相之位,根本不是因为他具备预知未来的能力,而是因为汉朝高层早已决定,由曹参来继承萧何的职位。这一切,其实早在刘邦去世前就已经安排妥当。
要理解这一点,还得追溯到曹参的经历。很多年前,秦始皇未死时,曹参在沛县担任监狱看守,因工作特殊,结识了许多朋友,其中就有刘邦。曹参和刘邦的关系,最初是上司与部下的关系,曹参当时的职位高于刘邦,且曹参的顶头上司便是萧何。正是在这样一个圈子里,他们一起经历了历史的巨大变革。
然而,随着刘邦起义,曹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起义开始时,曹参和萧何留守在城内为刘邦提供援助,直到刘邦带领部队攻破县城,他们才出来帮助刘邦打开城门。这样一来,刘邦一举成为这支军队的最高指挥,而曹参则迅速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尽管曹参的军事才能与樊哙等人比,可能少了几分刚猛,但他却有着极强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在沛县的那些老兄弟中,曹参的指挥才能十分突出,不论是在打战还是安排军务,他的判断力令人称赞。尤其是在面对困难的情况下,他总是能够冷静应对,带领军队稳步前进。
曹参在刘邦起义的过程中,不仅有着极强的军事能力,还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断力。在战场上,他亲手杀死了秦朝丞相李斯的长子李由,这一战迹可谓惊天动地,令曹参在整个历史舞台上名声大振。这场战斗,对于秦朝来说,李由可是顶尖的将领之一,因此曹参此举是极为出色的战略胜利。
此战过后,曹参的名字响彻天下,刘邦对他的重视也与日俱增。曹参从一名不起眼的监狱看守,逐渐蜕变为刘邦麾下最为重要的将领之一。跟随刘邦一路从沛县杀到咸阳,曹参的每一次战斗都为刘邦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曹参的战绩中,最为关键的几场战斗仍然与韩信有关。虽然曹参的贡献不可忽视,但他始终没有韩信那样独立改变历史进程的能力。在楚汉战争中,曹参一直在刘邦和韩信之间充当辅助角色。
尤其是在楚汉战争的僵持阶段,刘邦并没有让曹参直接参与与项羽的决战,而是把他留在了北方,与韩信一同扫清北方的敌人。尽管韩信以个人实力屡屡获得胜利,刘邦依然没有完全信任韩信。在这种情况下,曹参被派去北方,与韩信并肩作战,某种程度上制衡了韩信的势力,避免了他完全独立。
曹参的任务不仅仅是协助韩信,实际上,他更多的是在“监视”韩信。在接下来的局势中,曹参的安排与部署为刘邦确保了对汉朝的牢牢掌控。当韩信欲脱离刘邦,独立成国时,曹参的存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最终,韩信选择了依附刘邦,而曹参则通过巧妙的策略,帮助刘邦稳定了政权。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参逐渐稳定了自己的地位,尤其在刘邦去世后,他被安排继任丞相,继承了萧何的权力。尽管曹参上任后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改革,他通过继续执行萧何的法令,保证了汉朝政权的平稳过渡。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曹参的“稳妥”策略无疑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有趣的是,曹参虽然几乎没有施展过自己的个人政治能力,但他的“不作为”却被证明是对汉朝最为有益的行动。正因为没有过多的干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汉朝的根基才得以稳固。
曹参去世前,尽管他未留下太多宏伟的政治业绩,但他一生的战绩和贡献早已深深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作为汉朝开国的第二位侯爵,曹参以其坚定的信念、深思熟虑的谋略、以及不动声色的稳重,成为了历史长卷中不容忽视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