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东海郡淮阴县南昌亭人,出身于韩氏家族,距战国时期韩国的最后一任国王——韩王安的血脉,已有数百年之久。早年生活贫困的韩信,靠钓鱼为生,勉强维持生计。他家境虽然贫寒,但依然拥有一柄宝剑,常佩戴在身,给人一种傲视众生、才华横溢的气度。韩信的日子虽不富裕,但他依然有一股自信和不拘一格的气质。
韩信在河边钓鱼时,经常遇到一位老妇人,她在岸边洗线絮,大家都称她为漂母。这位老妇人常常会为韩信送饭。韩信的生活虽为困顿,却总能从漂母那里得到些许温暖。韩信有时也会去南昌亭的亭长家里蹭饭,但亭长的妻子对他并不友善。有一次,她早早起床准备好了饭菜,却不想等到韩信来时,饭早已吃光。韩信因此与亭长断了交情。
在市集上,一些轻浮的少年见韩信身上虽带剑、貌似威风,却过得如此贫困,便常常取笑他,觉得他不过是个笑话。韩信对此从不放在心上,始终如一地自持。一天,韩信正走在街上,忽然遇见一名不知好歹的少年,拦住他嬉笑道:“你虽然身材高大,背着剑,但其实不过是一个胆小鬼罢了。”少年语气挑衅,甚至当众说道:“如果你真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你不敢,那就从我胯下爬过去。”说罢,他便站在街心,露出一副鄙夷的表情。
韩信淡淡地看了看那个少年,稍作犹豫后,他低头伏地,默默地从少年胯下爬了过去。围观的众人见此情景,纷纷笑话他,说他胆小,不配称英雄。
项梁从会稽郡北上,途经淮阴,韩信便带剑跟随其后。韩信身材修长、气度非凡,剑术精湛且出身士族,很快便成为了项梁的亲卫之一。后来,项梁与项羽分兵时,韩信随项羽担任执戟郎中,负责指挥亲兵,职位不算高,但对他来说,正是个展示才华、飞黄腾达的机会。
韩信一向喜欢献计献策,但项羽并未接受他的建议。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他四次为项羽提出的战略构想,以及为何项羽均加以拒绝。
一、伏击秦军赵贲部
公元前208年七月,项梁决定分兵,自己率领大军围困濮阳,而项羽和刘邦则南下,打击济水一线的敌军,确保项梁的南侧安全。项羽的兵力约为二万五千人,刘邦约为一万七千人,而项梁还将江东的八千精锐骑兵分配给了项羽。
正当此时,三川太守李由的舰队从水陆两路进攻鸿沟,项羽和刘邦便南下赶至睢水上的雍丘。李由舰队也恰巧进入了该地,项羽和刘邦趁机发动了攻击,斩杀了李由并缴获了大量物资。此时,项梁在定陶战役中阵亡,消息传开后,军心动摇,项羽和刘邦不得不急忙撤兵。
此时,韩信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他毛遂自荐,希望留下大量军备物资作为诱饵,吸引赵贲部前来争夺,而自己带领一万大军伏击敌人,定能取得胜利。然而,项羽当时正面临内外困境,急于回到楚地稳固政权,对于韩信的建议并不感兴趣。他更看重的是稳住内部,而不是局部战争的胜负。
二、越过太行山进入河东郡和关中
公元前208年12月,项羽在巨鹿之战中获胜,擒获了王离。章邯的军队兵力不足,不得不退却,项羽紧追其后。最终,双方在洹水一带形成了对峙。项羽的军队约有二十五万人,而章邯的军队约有二十四万。为确保粮草供给,项羽命张耳率军占领邯郸等赵国旧城。
此时,韩信再次提出建议,愿带领三万大军越过太行山,进入关中,迫使秦军撤退,最终彻底解决章邯。然而,项羽并未同意,他认为当前战略重点不在于迅速攻占关中,而是利用这段时间加强内部力量,待时而动。关中地区尚未出现大规模的动乱,项羽自然不愿冒险调动精锐部队去攻打一个尚有十万秦兵的区域。
三、南下太行山袭击章邯背后
韩信第三次毛遂自荐,提出带领三万大军南下,从太行山绕至章邯背后,实施夹击。这一计策如果实施,章邯将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必定被迫投降或败亡。然而,项羽认为这是一个激烈的战术,但他更看重的是削弱敌人力量的长期战略,而不是一时的胜负。
四、抢在刘邦面前灭秦
公元前207年7月,项羽和章邯在洹水南岸设立盟约,章邯正式投降。项羽则将章邯囚禁在楚军大营,而秦军的兵力和资源全数交给了诸侯联军。
当刘邦开始从南阳郡进攻武关时,韩信再次提出带领五万大军从河内郡进入河东郡,抢在刘邦之前彻底灭秦。然而,项羽没有足够的兵力来执行这一计划,且章邯已投降,秦军的主要威胁已消失,他更注重的是为后续的分封和战后的安排做准备。
为何四次献策,四次遭拒?
韩信四次献策,项羽四次拒绝。对项羽而言,韩信的每一策都涉及到分兵和开辟新的战场,而这让项羽担心自己掌控的权力会分散,可能导致像陈胜、武臣一样的局面。而在韩信看来,项羽的决策更多是基于个人的局限性,他更倾向于依赖自己的亲信和项家子弟,韩信看不到自己获得重任的机会。这种战略视角的差异,最终使得韩信始终未能得到他期待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