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贵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提起他,许多人可能心里都会泛起一种难掩的轻蔑,尤其是他曾主导的垦山造田工程,的确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此外,当年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也在全国农村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尽管他所推动的农村改造在今天看来褒贬不一,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陈永贵的身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么,他到底有哪些闪光点呢?
1964年3月28日,毛主席乘坐专列赴河北。在经过邯郸时,毛主席在火车上接见了河北省委书记刘子厚与山西省委书记陶鲁茄。在汇报工作时,陶鲁茄特别提到了大寨的陈永贵,并称他是中国最杰出的农民之一。那么,为什么陶鲁茄如此推崇陈永贵呢?
原因就在于陈永贵所带领的“大寨”村进行的垦山造田活动。作为大寨的党支书,陈永贵上任后做出了三项重要决策。
首先,他带领大家交公粮。在当时,中央政策大力推行统购统销,号召农民将粮食卖给国家。然而,由于国家收购价远远低于市场价,农民并不情愿将粮食交给国家。为了完成任务,各村乡干部只能挨家挨户动员。然而,陈永贵并没有坐等别人做,而是自己带头,把自家的粮食卖给了国家。然后,他通过走访每家每户,宣传党的政策,并通过讲述土改如何使农民受益,希望大家一起渡过难关。陈永贵的带头作用得到了村民的响应,大寨村顺利完成了任务,且超额完成了3000斤,得到了上级的表扬,成为了周围村庄的学习榜样。
其次,是陈永贵实施的垦山造田计划。大寨地势不佳,山脉陡峭、沟壑纵横,土地有限且十分贫瘠,而且地处干旱区,粮食产量一直不高,很多时候会面临断粮的困境。为了打破这一困境,陈永贵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十年造田”计划,决定把荒山改造为耕地。
其中最困难的一项工程是改造狼窝掌。这里原本是一个沟深200米,宽不足15米,且“无雨则旱、有雨则涝”的地方。虽然许多人曾尝试在这里开荒,但因山洪暴发,田地常常被冲毁,大家都认为这里根本不适合耕种。然而,陈永贵坚信“人定胜天”,他带领全体村民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把狼窝掌改造成了30亩梯田,头一年种下的庄稼竟然实现了每亩200公斤的产量。这一壮举不仅引起了轰动,连省委领导也派工作组前来调查。大寨的垦山造田和粮食增产的做法被认为是实事求是,省委决定将大寨树立为先进典型,号召全省农村党支书向陈永贵学习。
还有一项成就值得一提,那就是陈永贵推动成立了“铁姑娘队”。在大寨,传统上妇女们很少参与田间劳动,这是当地世代相传的风俗。然而,陈永贵认为,若要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与家庭地位,必须鼓励她们参与到社会劳动中。因此,他支持妇女们成立了“铁姑娘队”,并与男社员组成战斗队,共同进行劳动竞赛。值得一提的是,陈永贵从不把妇女当成“劳动力工具”,他总是劝告妇女们不要过度劳累,且遇到重体力活时,总是由男社员承担。然而,越是如此,妇女们越是拼劲十足,投入工作。
随着粮食的增产,大寨不仅按时完成了交公粮任务,还余粮盈余。陈永贵还建立了3个食堂,实行“供应制”,使每位村民都能吃得饱、吃得好,而且不花一分钱。其他地方虽然也有食堂,但像大寨这样全面实施的,几乎没有。随着媒体的广泛宣传, “农村学大寨”成了全国农村的一股风潮。
1963年8月,秋收季节,暴雨连续下了七天,导致洪水泛滥,冲毁了不少梯田和大寨村的房屋。上级政府准备拨款和粮食援助,但陈永贵拒绝了这一援助。他带领村民们在自己受灾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力量重建家园,最让人吃惊的是,尽管面临如此艰难的处境,大寨不仅完成了卖粮任务,社员和集体的存粮也未减少。
陈永贵的事迹逐渐传开,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1964年1月,陈永贵亲自到人民大会堂向全国人民报告工作,这对一个农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荣耀。让陈永贵没想到的是,几个月后,他竟然有机会亲自见到毛主席。
1964年12月26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举办了一个小型的生日宴会,陈永贵意外收到了毛主席的邀请。当他见到毛主席时,虽然内心非常紧张,但毛主席却非常亲切,握着他的手并与他交谈。毛主席关心地问他年纪多大,得知他已经超过五十岁时,还叮嘱他一定要低调做人,不要骄傲自满。陈永贵一直铭记毛主席的教诲,并严格要求自己,以不辜负毛主席的信任。
1967年,五一劳动节,毛主席在天安门阅兵,陈永贵作为观礼嘉宾也受邀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当毛主席见到陈永贵时,他非常高兴,握着陈永贵的手,连声说:“永贵好,永贵好。”这段珍贵的记忆被记者拍摄下来,并次日刊登在报纸头条。由于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陈永贵在民众中声望日益高涨,他先后担任了晋中地委书记、省委副书记等重要职务。
1975年,全国人大会议召开后,陈永贵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全国农业。尽管他深知自己缺乏足够的管理经验,无法胜任副总理的职务,但在周恩来的劝说下,最终答应了下来。不过,陈永贵向毛主席提出了“三三制”的要求: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大寨,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北京,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全国各地视察,毛主席同意了这一安排。
尽管在农业改革方面,陈永贵并没有做出太多卓越成绩,但他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本色。在生活方面,他坚持不迁户口、不领取工资,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即便当了副总理,他依然靠大寨的粮食生活,也从未利用权力为自己的家人谋取任何利益。当时,政府曾试图为他解决子女的粮食问题,但他坚决拒绝了这一提议。
毛主席去世后,陈永贵深感悲痛。随着时间推移,他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最终于1980年辞去副总理职务。1985年,陈永贵被诊断出肺癌,但他为了不给国家浪费钱,拒绝了治疗,最终在1986年初去世。在临终前,他握着妻子的手说:“我没给毛主席丢脸。”
陈永贵的垦山造田政策,至今仍存在争议,但从当时的农业生产条件以及解决民生困境的角度来看,陈永贵的做法并非毫无意义。更重要的是,他所倡导的战天斗地、勇于改变命运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许多人。此外,陈永贵始终保持着质朴的农民本色,即便在权力的高位,也从不索取个人私利,这一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