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古代史研读:明朝时期,郑芝龙与荷兰人之间的交往
创始人
2025-09-19 16:31:28
0

古代史研读:明朝时期,郑芝龙与荷兰人之间的交往

进入17世纪之后,葡萄牙曾经在中日贸易中占据的霸主地位逐渐开始衰落,失去了其在这一地区的优势地位。与此相对的是中日、荷日之间的贸易逐渐崛起,尤其是荷兰的兴起让葡萄牙陷入了巨大的困境。首先,在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并为了增强幕府的财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确保海商集团能够受到中央政府的控制,便开始实行朱印船制度。

朱印船制度最早由丰臣秀吉于1592年(文禄元年)颁布,这是一种海商凭借朱印状便可出海进行贸易的许可证。这个制度最初是为了规范日本民间的对外贸易,确保日本海商的海上活动不至于失控。随着德川幕府的建立,朱印船制度变得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通过这一制度,日本与多个地区展开了广泛的贸易,目的地包括了安南、柬埔寨、吕宋、西洋等地。日本输出的商品包括银、铜、硫磺等矿物,而输入的商品则有生丝、绢织物、兽皮、皮革、锡、铁等。

根据统计,从1604年到1635年间,日本的朱印船共进行了350余次出海贸易,年均约11艘。这些由日本官方许可的船只,不仅使得日本的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还严重冲击了葡萄牙在东亚的贸易垄断地位。此外,17世纪初,随着明朝海禁政策的执行逐渐松懈,日本与中国之间的走私贸易也在民间逐渐盛行,许多商人开始绕过葡萄牙与日本直接进行交易。

与此并行的是,荷兰人也开始进入东亚,试图获取在中国和日本市场上的主导权,从而威胁到葡萄牙的利益。1609年,荷兰人在平户建立了商馆,并获得了德川家康颁发的朱印状,获得了与日本进行贸易的许可。虽然初期荷兰与日本的贸易规模较小,但他们逐渐在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尤其是荷兰海盗对葡萄牙的攻击,给葡萄牙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荷兰人起初并未能直接获得中国的贸易许可,他们只能通过海上劫掠来获取货源。葡萄牙人通过澳门至日本的航线使用大型东印度大船,这些船只体积庞大、载重极高,但由于不够灵活,极易成为荷兰海盗的攻击目标。从1601年到1618年,葡萄牙的大帆船多次遭到荷兰袭击,贸易路线受到严重干扰,甚至在1607年和1608年,前往日本的航线几乎因荷兰袭击而被迫停运。

1618年,葡萄牙不得不放弃了庞大的大帆船,转而使用较小的船只进行贸易。但荷兰的攻击并没有停止,葡萄牙的地位迅速下滑,直到17世纪30年代,葡萄牙最终在日本市场完全退出。

与此同时,荷兰人一直渴望能够获得与中国的贸易权。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荷兰人通过与明朝官员的多次接触,试图寻找突破口。然而,由于与明朝官员打交道并非荷兰人的强项,许心素便成为了荷兰和明朝之间的重要中介。明朝禁止与外国的直接贸易,因此荷兰与中国的贸易大多由许心素代理,他几乎垄断了与荷兰之间的所有交易,这让荷兰人感到非常不安。

荷兰人意识到,许心素的独揽所有贸易事务可能会阻碍他们真正获得自由贸易权。因此,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对许心素的依赖。就在此时,郑芝龙开始进入荷兰人的视野。郑芝龙的迅速崛起让荷兰人看到了合作的可能。郑芝龙已经在福建沿海建立起了强大的海商集团,而明朝政府由于对郑芝龙的无力控制,便决定向荷兰寻求帮助。

荷兰人对此做出了自己的打算,他们通过许心素与明朝官员进行沟通,提出了一项协议,若荷兰人能够帮助驱逐郑芝龙及其海盗集团,明朝将允许荷兰在福建与中国进行自由贸易。然而,荷兰人的计划并没有如预期般顺利实施,围剿郑芝龙的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尝试多次失败之后,明朝政府决定采取“招抚”策略。福建巡抚熊文灿利用中介人物毓英,最终成功地劝说郑芝龙投降,郑芝龙因此被任命为海防游击,成为了明朝的官员。这一变故使得郑芝龙的身份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不再是一个海盗,而是朝廷的公职人员。与此同时,荷兰与日本的贸易也面临了新的问题。

1625年,日本的两艘商船带着七万两的资金抵达大员,准备收购中国的丝绸。这些高出市场价的报价导致了丝绸价格的上涨,进而影响了荷兰在大员市场的贸易利益。为了控制这一局面,荷兰人决定对日本商船征收税费,然而这一做法却遭到了日本商人的强烈反应。

日本对台湾的贸易兴趣日益浓厚,早在1609年,肥前日野江城的大名有马晴信就曾到台湾探查走私贸易的潜力。荷兰人无法与日本人硬碰硬,因为过于激烈的对抗可能会导致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恶化。因此,荷兰人派遣了特使纳茨前往日本,希望与日本方面达成某种妥协。

然而,日本对台湾的兴趣并非一朝一夕。1616年,日本便开始通过武装进犯台湾,旨在将台湾作为对华贸易的基地。荷兰人意识到,日本对台湾的觊觎不会轻易放弃。1627年,荷兰与日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紧张。在荷兰使者前往江户途中,一艘从平户出发的日本商船被海盗劫持,而荷兰舰队未能提供援助。日本方面因此指责荷兰与海盗勾结,导致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面对这种局面,荷兰人决定撤离日本市场,而选择了与郑芝龙合作。郑芝龙由于自身需要与荷兰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巩固其在福建的地位。荷兰与郑芝龙的合作使得荷兰可以通过郑芝龙掌控更大的海上贸易网络。

然而,郑芝龙在与荷兰合作的过程中,并不希望其他海商集团与荷兰建立联系,因此他断绝了与其他海商的交易渠道,这种做法让荷兰人感到非常不满。1928年,荷兰人将郑芝龙劫持,并迫使他签订了为期三年的贸易协议。协议规定,郑芝龙每年向荷兰提供生丝、蜜姜、吉朗绸等商品,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交易。然而,这一协议并未得到很好的遵守。

在郑芝龙受抚后,他立即着手消灭其他海商集团的势力,首先行动的目标便是李魁奇。李魁奇曾是杨氏兄弟集团的一员,在郑芝龙受抚后不久便叛逃,成为了一股新的海盗力量。这次叛逃也表明,郑芝龙与其他海商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

李魁奇的叛逃不仅让郑芝龙在福建的统治面临挑战,也使得明朝政府对海盗的招抚政策显得更加复杂。最初,明朝政府对于海盗采取了坚决的打击态度,但随着海盗势力日益壮大,政府不得不改变策略,开始采取“以寇制寇”的方法。李魁奇的叛逃以及随之而来的海盗纷争,让郑芝龙在稳固自己的权力时,面临了更为复杂的局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蒋... 1949年,蒋介石选择撤退到宝岛台湾,这一决策背后有什么深层次的考量呢?在他出发前,他究竟携带了多少...
在历史教材中,他们竟撒下弥天大... 本文转自【央视网】; “1937年7月,日中两军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武力冲突,日中战争爆发”“19...
原创 曹... 曹操早年曾多次征召司马懿出仕,但司马懿最初却坚决推辞不接受。这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根据司马懿的传记以...
原创 晚...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某一天,在老上海的襄阳公园门口,两位特殊的游客出现在了那里。他们身穿褪色的旧棉布长衫...
原创 陈... 刘邦曾经说过,自己能够成功夺取天下,主要依靠的是萧何、韩信和张良的帮助。萧何为他治理国家、提供后勤支...
记者手记丨从日本教科书上的卢沟...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 记者手记|从日本教科书上的卢沟桥事变谈起   新华社记者郭丹 陈泽安 罗鑫...
原创 一...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生活跨越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中国动荡时代。这句话...
原创 明... 明代的都察院是该朝最高的监察机构,其主要职能包括监督地方官员的政务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巡视及纠察,以...
原创 慈... 当然可以!我帮你把文章每段保持原意的基础上,适当丰富细节和改写,整体字数变化不大: --- 慈禧太...
原创 论... 当然,这里是你的文章改写版,保持了原文语义和总字数的基础上,增加了细节描述,使内容更加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