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3年某个深夜,驸马梅殷正准备与夫人宁国公主就寝,忽然瞥见窗外隐约出现几道黑衣人影。梅殷心中一动,故作熄灯入睡。待那几名黑衣大汉悄无声息地潜入府内,梅殷猛地从床上弹起,迅速抽出床边佩剑迎战。
房内顿时刀光剑影交织,声音响彻一室,府中的侍卫闻声蜂拥而至。几名黑衣人因人手有限,终被制服并五花大绑押往他处,梅殷亲自主持审问。
宁国公主目睹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彻夜难眠。翌日清晨,她急忙探问丈夫:“那些人到底是谁?竟敢夜闯公主府!”
梅殷的回答如同晴天霹雳,他握紧拳头怒吼:“你还不清楚吗?那些人是你亲哥哥派来监视我的!”
宁国公主难以置信,她是朱元璋最宠爱的嫡长女,身份显赫,竟然被亲哥哥朱棣派人日夜盯梢她和梅殷,这无疑是羞辱。
朱棣为何要如此对待自己的亲妹妹和妹夫?他们之间的恩怨远不止眼前这点风波。
梅殷乃开国功臣梅思祖之侄,性格温和而沉稳,既有勇武也善谋略,骑射技艺尤为精湛。
连朱元璋都赞赏他:“通晓经史,堪称儒宗。”
朱元璋对梅殷格外器重,甚至将挚爱的嫡长女宁国公主许配给他。婚后二人感情融洽,共育三子。
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早逝,心痛之余,出于尊重祖制,排除藩王,立年仅15岁的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允炆年幼无力,尚缺镇压功臣武将的能力,令朱元璋忧心忡忡。
为助孙子巩固政权,朱元璋处死了蓝玉等骄兵悍将,多数功臣也遭猜忌,善终者寥寥。
唯独梅殷例外,临终前朱元璋仍极为信任他。
1398年,朱元璋临终,秘密召见梅殷,泪眼婆娑,颤声托付:“幼主朱允炆,全靠你了。”
梅殷郑重点头,誓死守护。
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严格遵循祖训,重用梅殷。
梅殷尽心辅佐建文帝,坚守忠诚。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梅殷坚定支持建文帝,为其献策。
梅殷坚信朝廷根基深厚,朱棣绝非对手。
谁料燕军势如破竹,迅速跨越长江,建文帝心惊胆战,授梅殷四十万重兵镇守近南京的淮安。
然而南京一旦沦陷,建文帝放火焚宫,随之踪迹全无。
这时手握重兵的梅殷为何不出兵相救,只看着政权易手?
实则建文帝特意派他守淮安,因该地为通往南京必经之路,重兵把守是防线关键。
果真,1402年朱棣欲从淮安直攻南京,曾致信妹夫,谎称前往祭祖求行。
梅殷岂是轻易受骗之人?他断然回绝:“先帝遗诏,新皇登基三年内,藩王不得入京!”
朱棣怒火中烧,与梅殷当面撕破脸:“我起兵清君侧,顺应天命,没人能阻挡我!”
梅殷愤怒割下信使耳鼻,放其归去,冷冷道:“好自为之,告诫朱棣君臣大义!”
朱棣气急败坏,权衡利弊后转道扬州。
扬州守将本欲抵抗,却遇叛徒,城池不战自降。
朱棣顺利攻占京师,坐上帝位。
建文帝失踪的消息传来,梅殷仍坚守淮安,拒绝觐见新皇。
朱棣对旧臣血洗残酷,唯独对握有重兵的梅殷不敢轻易动手。
他转而逼迫宁国公主咬破手指,写血书给梅殷。
梅殷见妻子血书,悲愤交加,怒吼:“皇上到底去了哪里?”
使者冷冷答:“已亡。”
梅殷沉默片刻,意味深长地说:“君亡与亡,吾姑忍俟之。”
意指虽欲随君而去,现暂时忍耐。
归南京后,朱棣表面欢迎,梅殷却傲然不恭:“我无功劳,不必如此相待。”
朱棣脸色铁青,却未发作。
梅殷频频顶撞新皇,毫不畏惧。
朱棣忍耐,因为朝局尚未稳固,不愿得罪所有旧臣成“滥杀亲族”之名。
他选择暂时容忍,伺机报复。
夺天下者多非善类,朱棣比朱元璋更擅用暗箭。
他暗中派人夜探公主府,监视梅殷行踪,妄图抓住把柄。
不料梅殷识破阴谋,心中怒火难息,与朱棣水火不容。
朱棣改用软策略,1404年,都御史陈瑛弹劾梅殷培植死士,私下诅咒他人。
朱棣轻描淡写回应:“我自会处置。”
虽未直接处置梅殷,却将其亲族发配辽东,削弱其势力。
这招切断了梅殷后援,一旦出事,孤立无援。
终于,1405年梅殷上朝途中,渡桥遭遇伏击,被都督谭深与锦衣卫赵曦强行推入水中淹死。
宁国公主闻讯悲痛欲绝,愤怒冲进皇宫质问朱棣:“梅殷到底去哪了?”
朱棣安慰妹妹,凶手已被逮捕,正等待处斩。
他下令厚葬驸马,封其两子官职,冷冷告诫:“驸马旧事不再追究,请妹妹自重。”
言外之意威胁明显。
宁国公主识时务,含泪忍痛,从此不再提及此事。
梅殷真正死因究竟为何?
《明史》《明太宗实录》记载系谭深、赵曦因与梅殷结怨所杀。
但其他史料披露,二人审判时控诉:“乃皇上旨意,何以杀臣?”
《明史纪事本末》载:“文皇罪深,命加持金瑵,斩二人齿,诛之。”
朱棣怒不可遏,迅速斩杀二人灭口。
朱元璋最宠爱的女婿梅殷之死,是偶然还是阴谋,早已淹没于历史长河。
梅殷当初拒绝朱棣的让路,愤怒斥责,表现出忠诚本色。
然而其后种种行为令人费解,若已决定转投新主,便不应如此顽固不化。
既无力善后,却放任情绪发作,实属不智。
一代名将之后,死得凄惨,令人唏嘘。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分享。
关注我,书中文史屋,带你细细品味那些斑驳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