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高楼一夜风,玉绳低转道旁松。宫娥不识边功苦,笑指岩前石径中。
程咬金,生于589年,卒于665年,享年77岁。古人常说“人到七十,古来稀”,这句话的深意在于,在古代能活到七十岁,已经算得上是长寿之人。而程咬金活到了77岁,并且一生功成名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的生活都可以算作是极为完美的。
程咬金的出生地是山东东平县,虽然名字改为“程知节”,但他的家族并非像许多传说中描述的那样贫困。程家的祖上是官宦之家,自程咬金的父亲起,家族便世代为官。然而,随着北齐的灭亡,程家也逐渐衰落。虽然如此,程咬金出生时,尽管家道中落,但程家在这一带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声望。
程咬金有一个绰号叫做“阿丑”,出身将相世家,其父程有德是南陈马鸣关的副总兵,且与秦叔宝的父亲秦懿结拜为兄弟,两家感情深厚,秦琼和程咬金也自小是玩伴。隋文帝杨坚平南陈时,依靠山王杨林攻打马鸣关,秦懿和程有德为了保卫家国,英勇牺牲。战争过后,程家和秦家被迫分散。程咬金和母亲逃往山东东阿,而秦琼则和母亲一同逃往济南府历城县。
年轻的程咬金在成长过程中,因生活艰难,为了生计开始走上了不太光彩的道路——打劫、偷盗、坑蒙拐骗,他无所不用其极,凭借着强壮的体魄和一身的力气,他常常打遍周围的富家和权贵,因此也有“净街太岁程虎”的称号。尽管他做了不少不正当的事情,但程咬金有自己的“底线”——他从不欺压贫弱,总是专挑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下手。正是因为这种特质,他在隋朝末年的乱世中轻松组建起了一支百人队伍,建立起了自己的根据地。但在那样的动荡时代,几百人的队伍显然无法撼动大局,最终,程咬金决定投身瓦岗军。
程咬金加入瓦岗军时,正是李密掌管瓦岗的时期。历史上,瓦岗军最初是由翟让创建的,而程咬金在归顺李密之后,很快便得到了李密的重用,成为内军骠骑中的一员。当时,李密精心挑选了八千精锐,分为四个骠骑,程咬金便在其中担任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李密常常对手下说:“这八千人,足以抵挡千军万马。”而程咬金便是四大骠骑之一,这使他受到了李密极大的重视。
一次,李密与王世充的激战中,程咬金担任内骑,驻扎于北邙山,与外骑指挥单雄信共同作战。当时,王世充带领大军进攻,李密命令裴行俨和程咬金驰援。裴行俨中箭重伤,程咬金骑马冲杀,成功救回裴行俨。在撤退过程中,程咬金力大无穷,亲自将追击的敌人击退,最终成功带领裴行俨脱险。然而,李密最终战败,王世充俘虏了程咬金,但并没有杀他,反而厚待他,将其任命为武将。这背后有一个原因——王世充深知程咬金、秦琼等人是出色的猛将,急需他们来增强自己的军队力量。
然而,程咬金和秦琼并不认同王世充的为人,他们看透了王世充的狡猾和贪婪,认为他虽有野心,但终究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于是,程咬金和秦琼决定离开,投奔李世民。
程咬金投靠李世民后,李建成十分忌惮他,于是劝李渊将程咬金任命为康州刺史。程咬金对李世民说道:“秦王失去了左膀右臂,恐怕连自保都成问题。我誓死效忠于你,请你保重。”之后,程咬金在武德九年(626年)参与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为李世民的成功起义立下了赫赫战功。玄武门之变后,程咬金被任命为太子殿下的右卫率,后来还担任了右卫军大将军。
玄武门之变时,程咬金年约三十八岁。接下来的二十年中,程咬金一直是李世民身边的得力助手,为李世民镇守边关。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程咬金渐渐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带领大军征战沙场。尽管如此,程咬金依然是李世民不可或缺的将领,在贞观时期,他几乎没有参与过大规模的对外战斗,甚至连李世民征讨高句丽的战役也没有参与,而是留在长安负责守卫。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为了纪念当年的功臣,将二十四位英雄的画像挂在凌烟阁,程咬金名列其中,排名第十九。值得一提的是,凌烟阁的排名是根据功臣的官职高低排列的,而程咬金当时担任左卫大将军,因此排在了第十九位。
李世民于贞观二十三年去世,程咬金此时已经61岁。李世民去世后,程咬金带领禁军将李治护送回长安,且始终守卫在李治身边,直到李治顺利登基后,程咬金才松了口气。之后,程咬金继续担任重要职务,直到永徽六年(655年)被任命为左卫大将军,并兼任检校屯营兵马。
显庆元年(660年),程咬金以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的身份,讨伐西突厥阿史那贺鲁,获得了一系列战功,甚至斩首一千余人,并在鹰娑川之战中大败西突厥精兵。
程咬金最终于麟德二年2月7日(公元665年2月27日)逝世,享年77岁。李治追封他为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并且将他葬于昭陵,谥号襄公。
至于许多人为何会对程咬金的命运感到疑惑,特别是在武则天登基后,为什么对李唐的功臣进行清洗,而程咬金却未受到牵连,答案其实非常简单。武则天当时尚未登基,程咬金在她登上皇位之前便去世了。所以,关于程咬金与武则天之间的任何故事,都是后来的虚构。
昔时一战虎狼风,功高无上不名中。如今老去功成后,却坐闲庭日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