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为什么许多人会下意识地认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世民呢?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唐朝真正的开国皇帝李渊的存在感实在太低了。
大家都知道,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几乎都具备过人的才智与远见卓识,既有文治的能力,又有武功的成就。即便像刘邦和朱元璋这样从底层打拼出来的布衣皇帝,虽然早年生活困苦,甚至缺乏文化,但他们最终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名垂千史的帝王。而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虽然在史学界评价褒贬不一,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他并不像他那些同代的开国之君那样卓越。
李渊出身关陇贵族家庭,自小接受过极好的贵族教育,文化素养和家世地位都远远高于刘邦和朱元璋等平民出身的皇帝。然而,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李渊并未在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实际上,唐朝的建立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的帮助,尤其是李世民的出色表现。
虽然史书中也提到李渊具备一些过人的能力,尤其是他的记忆力极其惊人,几乎任何他见过的人或事,他都能牢牢记住数十年之久。即便是山川的地理位置,李渊只需匆匆看上一眼,也能记在心中。然而,这一才能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并未发挥太多作用。反而是在处理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时,李渊显得优柔寡断,屡屡做出错误决定。
当李世民决定劝说李渊起兵反隋时,他非常担心父亲不同意,因此特意请来了裴寂相助。裴寂和李世民找到李渊时,便用美丽的宫女和美酒来引诱李渊,使他喝醉后,裴寂趁机提出起兵反隋的建议。在整个反隋过程中,李渊的主要依赖者是次子李世民,李世民的贡献不可磨灭。尽管如此,由于李世民是次子,而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他并不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
在古代王朝中,接班人的问题往往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处理不好,不仅可能引发王室内斗,甚至可能导致整个江山的覆灭。唐朝建立后,李建成被册封为太子。然而,唐朝的大部分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这使得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按照现代的观点,皇位应当由有德之人来继承,如果能力不足,坐上皇位可能自取灭亡。然而古代人却往往更加看重血脉和长子继承制,李建成作为皇长子,理应继承父亲的江山,但李世民亲手打下的江山却被他人享受,这种心态让李世民难以忍受。
虽然李世民自己或许能忍耐,但他麾下的谋士和将领却不愿意坐视李建成当上皇帝,他们多希望成为“从龙之臣”,哪能容忍李建成登基。因此,秦王府与太子府之间的争斗,实际上也与李世民手下的将领有着密切关系。李渊在处理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时,始终显得优柔寡断。起初,他为了激励李世民,给他画了一个宏伟的未来蓝图,暗示李世民将来有可能继承帝位。但当李建成被册封为太子后,李渊意识到画大饼已无法说服李世民,于是开始偏向李建成,打压李世民。
李渊的偏袒使得李建成的势力迅速扩张,而秦王府的众将则感到了巨大的压力,矛盾越来越激烈。为了平息这场风波,李渊提出将李世民封到洛阳,掌管陕州以东的地区,并允许他在洛阳建行宫,甚至设立天子旌旗。然而,李建成对此强烈反对,这一计划也最终未能实现。若这一计划得以实施,也许两兄弟的冲突就不会走到兵戎相见的地步。
李渊的摇摆不定导致了秦王府与太子府的矛盾越发加剧,最终演变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那一天,李世民发动政变,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惨遭杀害,李渊本人也被软禁起来。事已至此,李渊只能无奈地将皇位继承人交给李世民,并苦苦哀求他不要再杀害李建成的五个儿子。事实上,如果李渊能够坚定立场,将保住孙子们的性命作为让位的条件,或许能换来一丝和解的希望。
然而,李渊的软弱无力最终不仅未能救下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反而连累了李元吉的五个孩子。李世民为彻底消除后患,决定一不做二不休,最终命人将李渊的所有孙子都杀害。唐朝历史上的皇权斗争可以说是极为残酷,从李治到武则天,再到李隆基,每一个帝王的权力斗争都极为激烈,甚至连亲生骨肉也无情地抛弃。武则天为了篡位,不惜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而这些残酷的手段,或许都受到了李世民无情弑兄篡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