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晚清,许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丧权辱国、腐败无能,以及那段充满屈辱和耻辱的历史。太多的丑闻和失败令这个时期的形象黯淡无光。然而,即便在这片混乱的洪流中,依然涌现出了一些具有非凡才能的英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刻下了灿烂的一笔。
其中,李秀成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作为清末农民起义中的一位卓越将领,李秀成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支撑起了摇摇欲坠的太平天国。他屡次在清廷大军的围攻下,为太平天国创造了生机,给这个濒临灭亡的运动注入了希望。即便最终兵败被俘,李秀成依然展现出了忠诚与大义,这使得他在后世的眼中,一直被视为忠诚和正直的象征。
有历史资料指出,李秀成在被湘军俘虏后,曾写下几万字的供词,详细交代了太平天国的起伏与失败。但曾国藩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没有将李秀成的原始供词直接提交给朝廷,而是找人重新誊写,修改了其中的内容。直到1962年,这份被掩盖的供词才首次浮出水面,真相得以揭开。
1864年6月,经过数年的顽强抵抗,太平天国终于走到了终点。湘军在经过数十天的艰苦攻坚后,成功炸毁了天京城墙,天京的防线彻底崩溃。清史稿中明确记载了这一事件,国藩联合鸿章会师,经过一番努力,最终攻下了天京。对于曾国藩来说,天京的陷落意味着他完成了平定太平天国的最大功劳。如果能擒获太平天国的重要人物,那无疑会进一步巩固他的官场地位。
然而,事与愿违,几个让曾国藩期待已久的人物并未轻易被擒。首先,洪秀全的独子洪天贵福在李秀成的帮助下成功逃脱,紧接着,李秀成这个“忠王”也在乱军中神秘失踪。曾国藩对洪天贵福的逃脱并不太在意,因为他并不具备威胁;然而,李秀成的失踪则让他心中不安,因为这位将领的才干和影响力非常强大,若他能逃脱,随时可能东山再起。
李秀成,原本只是广西一名贫寒家庭的普通青年,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非凡才能,很早便加入了拜上帝教,并在太平天国初期的战斗中崭露头角。经过一系列的胜利,李秀成成为了太平天国右四军的统领,并指挥一支精锐的队伍。在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的高层几乎全被清除,李秀成迅速抓住时机,掌握了更大的权力。洪秀全对他寄予厚望,而李秀成也不负重托,屡次带领太平军给湘军造成重大打击,尤其在江南江北一带的战斗中,屡屡让曾国藩的队伍陷入困境。即便是曾国藩的亲弟弟,也在与李秀成的交战中丧命。
然而,经过长时间的较量,凭借深谋远虑的策略和朝廷的源源不断支持,曾国藩逐渐顶住了太平军的猛攻,再次围困了天京,终于逼得李秀成的军队进入被动局面。
曾国藩最担心的,就是天京陷落后,李秀成能够逃脱。李秀成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非常强,一旦逃脱,他可能很快集结起新的力量,太平天国的旗帜很有可能再次飘扬在江湖之上。幸运的是,不久之后,李秀成的被捕消息传来了。
李秀成当时藏匿在一户农民家中,但最终被村里的保长识破,保长趁农民外出之际将他擒获,送往了湘军的营地。曾国藩松了一口气,他知道,失去李秀成,太平天国的势力将无法再成气候。
和曾国藩的预想一致,李秀成在被捕后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屈服,反而依旧大义凛然。他冷静接受曾国荃的严刑拷打,在酷刑之下依然保持淡定。面对这样一个死硬派,曾国荃也无计可施,最终只能请曾国藩出面调解。虽然两人处于敌对阵营,李秀成依旧对曾国藩深感敬佩,二人在监禁中谈话了很久。
没人知道曾国藩和李秀成具体谈了什么内容,但历史记载显示,在那次会谈之后,李秀成再也没有遭受任何酷刑。曾国藩不仅没有继续对他施加压力,还特地给他提供了笔墨纸砚,让他自行交代罪行并写下供词。
李秀成的供词写得非常详细,几乎洋洋洒洒几万字。他不仅回顾了太平天国的起伏,也深刻剖析了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源。历史上称之为“败灭十要”,这份供词至今仍被视为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核心资料之一。李秀成的分析非常精准,和后世学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几乎不谋而合。
然而,当这份供词最终递交给清廷时,它已经被曾国藩重新誊写,删减了大量内容,字数也从原本的近五万字减少到了28000字。曾国藩并未按程序将李秀成押解进京,而是匆忙派人将其处死。这一举动引发了不少人的猜疑,认为李秀成的供词中可能包含了不利于曾国藩的内容。
直到1963年,曾国藩的后代曾约农将李秀成的原始供词原本呈现给了世人,历史学家才得以还原这段历史的真相。对比之后,大家终于明白了曾国藩为何要如此心急地销毁这份供词。
李秀成的供词中,不仅对太平天国的覆灭原因进行了还原,还涉及到曾国藩的一些不光彩行为。例如,他在供词中揭示,洪秀全的死并非曾国荃所称的自杀,而是因病去世。而曾国藩为了推卸责任,特意将其归咎于弟弟,试图掩盖事实真相。
更为关键的是,李秀成在供词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建议:他劝曾国藩举起义旗,反抗清廷。李秀成认为,清廷已经无力支撑,八旗和绿营的兵力根本无法与湘军抗衡。如果曾国藩愿意反叛,他将立即召集太平天国的旧部,支持湘军,势必能对清廷构成致命打击。
然而,曾国藩对这一提议毫无兴趣。他坚持自视为“半个圣人”,对自己的行为要求极为严格,绝不会背叛朝廷。因此,他毫不犹豫地销毁了供词中的这一部分,并加快了李秀成的处决。
总体来看,曾国藩的做法并无太大问题。他的决定虽有些许争议,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无疑是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和清朝的稳定。李秀成的供词,揭示了太平天国的许多历史真相,也暴露了曾国藩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这正是历史的复杂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