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叶挺之间的深厚情谊,源自他们在艰难岁月中的共同战斗与携手抗争。
1927年9月,南昌起义的队伍在突围过程中屡屡受挫。在南下广东的途中,面对着四面楚歌的困境,他们不断尝试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再次向潮汕发起进攻,然而又一次失利。战况严峻,部队不得不边打边撤,尽量保存实力,为下一次的反击做准备。然而,这支起义队伍最终被敌人压得支离破碎,幸存的战士只剩下寥寥无几。
其中,朱德和陈毅带领的队伍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封锁,转战到赣粤湘的边境地区,而周恩来、叶挺、贺龙和聂荣臻则率领另一支部队撤向海陆丰。两支队伍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而周恩来领导的队伍损失尤为惨重。
到了10月3日下午,贺龙指挥的先头部队率先脱离战斗,而周恩来所带领的领导机关与叶挺指挥的后卫军第24师,在莲花山遭到了敌军的突然袭击。此时,周恩来身患恶性疟疾,病情极为严重,仍坚持指挥着战斗,并带领警卫营保护指挥机关全力突围。那场激烈的战斗持续至天黑,虽然部分战士成功突围,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阵亡超过三百人。周恩来和叶挺、聂荣臻等人被敌军围困,孤立无援。
周恩来原本身体强健,但这场激烈的战斗,加上高烧、虚弱、病痛的困扰,让他几乎失去了意识。恶性疟疾的致死率极高,且战场环境更加恶劣。幸好,叶挺和聂荣臻并没有放弃他们,二人奋不顾身地把周恩来扶起,左顾右盼,拼命寻找突围的机会,最终成功带领周恩来脱险。
这一刻,生死与共,情谊深厚。在枪林弹雨中,周恩来、叶挺和聂荣臻的兄弟情谊早已铸成。即便成功脱险,他们依旧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陌生的环境,单薄的装备,仅剩的一把小手枪,以及敌人四处巡逻的威胁。幸好,周围的民众给了他们生机,当地的农会组织与地下党人员联系,将他们引导到香港。
在香港疗养期间,叶挺和聂荣臻并没有离开,一直照顾着周恩来。周恩来康复后,心中充满感激,笑着对叶挺说:“你在家里可是大丈夫风范,一切由夫人操办,现在却要事无巨细地照顾我,真是难为你了!”
聂荣臻那时尚未成家,叶挺听后显得非常得意,笑着拿出了几张全家福的照片给周恩来看:“看,我有三个孩子了!”周恩来看到后不禁感叹:“真了不起,你比我年轻几岁,却已经有这么多孩子!”
随着时光流逝,叶挺的子女逐渐增多,周恩来也对叶家的大家庭充满了羡慕之情。尽管家庭如此庞大,叶挺的孩子们也经历了不少艰难困苦。1949年12月,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人返回广州,参与了广州起义。此次起义中,叶挺担任了总司令,毛主席也曾评价他为“共产党首任总司令”,并表示“人民军队的历史应该从他写起”。
然而,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因为种种原因流亡海外,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才回国参加抗战。在此之前,叶挺凭借北伐时的杰出表现,指挥的“叶挺独立团”在国民革命军中树立了赫赫战功,获得了“铁军”的美名。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叶挺因叛徒的陷害被囚禁于敌人的监牢,且被转押于上饶、恩施、桂林、重庆等地,长达五年之久。周恩来深感忧虑,积极为叶挺奔走,屡次与国民党交涉,却始终未见成效。为了保护叶挺,周恩来与叶挺的妻子李秀文商议,将几个孩子送去陪伴叶挺,借此增加舆论压力,迫使国民党不敢轻举妄动。
叶挺在监禁期间,曾请求与三个孩子团聚,周恩来便通过地下党联络,将叶挺的三个孩子从广东送到了湖北。这段时期,孩子们成了周恩来营救叶挺的重要突破口。
1949年,周恩来正在重庆,突然遇见了几个熟悉的面孔——叶挺的孩子们。那些孩子们偷偷溜出特务监控,成功送来了叶挺的消息。周恩来心生一计,带着孩子们前往叶挺的住所,但由于敌方反应迅速,叶挺已经被转移。尽管如此,周恩来并未放弃,带着孩子们回来,安抚他们情绪,并决定将孩子们送到延安。最终,这些孩子成了周恩来家庭的一部分,叶扬眉与周恩来、邓颖超亲如父母。
叶扬眉聪明机灵,早早就与周恩来和邓颖超称呼为“干爸干妈”。在周恩来家中,邓颖超曾问道:“谁能背爸爸的《囚歌》?”叶扬眉一脸自信地说:“我来背给干爸听。”那时,她背诵的诗句,似乎也在诉说着革命者坚定的信念与血与火的岁月。
然而,命运无情,叶扬眉虽得周恩来的悉心照顾,却未能逃过悲剧的命运。1946年4月8日,她与父母以及未命名的小弟一同坐飞机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此时,周恩来深感痛心,并决心继续照顾叶挺的家人,尤其是失去父母的叶挺子女。
几天后,周恩来为叶正大送去了生活费用,并告诉他无论如何要安心读书。然而,叶正大却决定离开国民党控制的地区,最终被周恩来安排前往延安,继续完成学业。直到解放战争临近结束,叶正大与一批烈士子女一起前往莫斯科留学,回国后,他进入沈阳飞机厂工作,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力量。
周恩来、邓颖超在沈阳看望叶正大时,关切地询问着他的生活与工作。得知叶正大已成家立业,两人感到无比欣慰,周恩来也深感自己对叶挺所做的贡献,已深深扎根在这一代人中。
2006年,叶正大到北京与革命先辈的后代们见面,向他们透露了一段隐秘的历史:1946年,国民党特务破坏了叶挺一行所乘坐的飞机,暗示当年蒋介石指使的暗杀行为,最终印证了周恩来当时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