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原籍相州汤阴(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与岳飞是老乡。自幼便投奔岳飞麾下,随岳飞征战四方,凭借过人的勇猛屡建战功,逐渐在岳家军中崭露头角。凭借累积的战功,王贵被岳飞提拔为中军统制,成为岳飞最信任的左右手,与另一位猛将张宪共同协助岳飞指挥军队。两人都是岳飞最得力的助手,肩负起重任。
王贵与岳飞之间的关系深厚,除了同乡之谊,更有并肩作战、出生入死的深厚友谊。他不仅是岳飞的重要部下,还是岳飞的心腹,岳飞亲自授予他许多重要职责。王贵随岳飞参加过无数战役,战功赫赫。他曾参与楚州之战、平定曹成和吉虔的叛乱、收复襄汉六郡、镇压洞庭湖渔民起义,甚至在岳家军大规模北伐时率领军队攻占郑州、中牟等地。此外,王贵也曾参与过著名的郾城之战。虽然在战斗中曾一度产生恐惧心理,被岳飞严厉责罚并撤销军权,但这并未影响他对岳飞的忠诚。
多年的征战,使得王贵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堪称一员虎将。然而,随着岳飞的北伐行动,宋高宗的压力逐渐增大。12道金牌命令岳飞撤兵南归,而岳飞也因政权的政治斗争被削权,甚至被迫离开军队,转至庐山“休养”。此时,岳家军的指挥大权由王贵接手,他被提升为御前诸军权都统制,成为实际上的“总管”,也成了岳家军中仅次于岳飞的核心人物。
王贵的资历深厚,勇猛善战,深受岳飞的信任。尽管两人是上下级关系,但在多年的并肩作战中,彼此间的友谊早已在血与火的战斗中牢固建立,因此他们的感情深厚,足以经受任何考验。
然而,政治的复杂性常常让人难以预料。在防范淮西兵变与重演黄袍加身的危机中,宋高宗的权臣秦桧与“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联合,通过削弱岳飞麾下大将的军事权力来巩固自己地位。张俊与秦桧联手,以王贵为突破口,精心策划了一个栽赃岳飞“谋反”的阴谋,最终导致了岳飞的冤屈和惨死。
王贵作为岳飞的得力助手和亲信,理应不可能背叛自己曾并肩作战的“战友”岳飞。用现代的公司比喻,岳家军如同一个强大的企业,岳飞是董事长,王贵是当之无愧的总经理,两人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和默契。然而,张俊选择了王贵作为突破口,这一决定绝非偶然,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张俊深知岳飞的性格与弱点,因此他将王贵作为破局的关键。
张俊的选择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他曾听说过王贵在郾城之战时曾有过怯战情绪,甚至产生过退兵的想法。虽然岳云及时发现并制止了这一行动,但战后的岳飞对王贵进行了严厉的惩罚,不仅剥夺了他的军权,还差点因军纪问题将其处死。其次,张俊似乎掌握了一项可以将王贵置于死地的致命把柄。
在调查岳飞“谋反”证据的过程中,张俊和秦桧首先试图以威逼利诱的方式迫使王贵交出所谓的证据,但这些手段并未奏效。王贵对岳飞一直怀有深深的敬佩,他认为岳飞严于律己,治军有方,两次对自己处刑也是出于公平公正的考量,不仅自己毫无怨言,甚至对岳飞的管理方式充满钦佩。因此,张俊选择从王贵的个人软肋入手,找到他背叛岳飞的关键。
至于张俊究竟掌握了什么能够让王贵屈服的隐私或把柄,历史并未详细记载,至今也无法考证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张俊利用这一把柄打破了王贵对岳飞的忠诚,使其屈服于权势。最终,王贵与张俊、秦桧一同实施了陷害岳飞的阴谋,导致岳飞惨遭冤屈。
据《鄂国金佗粹编》记载,王贵等人提供的“罪证”相当惊人,足以致命。比如,王贵曾说岳飞在淮西之战失败后愤怒之下怒骂朝廷,称“国家了不得,皇帝又不修德”,这种言论显然触犯了当时的政治禁忌,足以让岳飞身陷死地。再如岳飞在撤军途中对张宪说的那段话:“天下之事该怎么办?”这种言论被解读为有野心、不满高宗的表现,成为对岳飞的又一重罪证。
这些所谓的“证据”虽是无中生有,但凭借张俊和秦桧的手段,最终导致岳飞的冤屈与死去。王贵的背叛,不仅对岳飞个人而言是一记致命打击,对于岳家军和南宋的未来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
岳飞死后,王贵表面上保持沉默,仿佛与事件无关。面对日益严峻的舆论压力,他宣布病休并请求辞去官职。宋高宗虽试图挽留,但最终授予他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等职务,直至他病逝。尽管后人对这一事件褒贬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王贵的背叛给岳飞带来了无法磨灭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