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和常遇春,这两位无疑是朱元璋麾下最为杰出的将领,他们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朱元璋对长子朱标的宠爱,超越了历代帝王对子嗣的厚爱。在为朱标挑选妻子时,朱元璋没有选择徐达的女儿,虽然徐达在战功上排名第一,而是选择了常遇春的女儿。这一选择并非随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从大局出发的权衡。
原因在于,徐达虽然是朱元璋的发小、同乡,也是与他一起打天下的亲密战友,但在大明的开国过程中,徐达的资历与地位已接近巅峰。徐达与朱元璋的关系远超一般的上下级,他不仅是朱元璋的亲信,更是他的开国功臣之一。朱元璋当年从濠州城起步,独立门户时,带走的正是徐达、汤河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兄弟。正是这些人,帮助朱元璋从一个流浪的和尚,逐渐崛起为一方霸主,奠定了大明的基础。
早期,朱元璋亲自带兵征战,不必顾虑太多权力分配,但随着他逐步成为一方诸侯,局势也发生了变化。此时,徐达等人已经功成名就,难以用语言来形容他们对朱元璋的帮助和支持。当朱元璋站上了皇帝的宝座,考虑的更多是大局与平衡,而非具体的战斗。徐达作为其中军事能力最为出色的将领,自然而然成为了军中的核心人物,他的威望也随之上升。
在军队内部,徐达不仅仅是一个指挥官,更是朱元璋的“老朋友”。他的军事才能,深得士兵和将领的信赖。随着朱元璋渐渐不再亲自带兵,徐达的影响力在军中愈发显著,军心也逐渐向他聚拢。特别是当时的朱元璋的军队继承了郭子兴红巾军的“结拜”传统,许多将领和士兵都结拜成兄弟,关系深厚,这种“兄弟情谊”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但也潜藏着风险。
这种“结拜”风气,使得朱元璋的军队虽然在战斗中几乎无敌,但也为他日后的统治埋下了隐患。随着朱元璋的地位愈加巩固,他不再直接参与军事指挥,军中开始出现了诸如徐达这样极具影响力的将领,这些人不仅彼此间结拜为兄弟,而且关系越发紧密,甚至超越了君臣的界限。如果某个将领野心过大,军队极可能变成他个人的私军,不再忠诚于皇帝。
尽管朱元璋信任徐达,但作为一个精明的统治者,他必须时刻警惕这种潜在的风险。毕竟,任何一个帝王都不能让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为了平衡军队内的权力结构,朱元璋知道,徐达的权力不应进一步膨胀,否则将不利于自己的统治。为此,朱元璋决定寻找另一位将领,与徐达形成平衡,避免任何一方过于强大。
这个人,正是常遇春。朱元璋对常遇春的首次印象并不深刻。至正十五年,常遇春作为一个出身山贼的年轻人,径直来到朱元璋的大营,要求担任先锋。初时,朱元璋对常遇春的粗鲁举动并未放在心上,甚至觉得他不过是想混口饭吃的莽汉。然而,常遇春在随后的采石矶之战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令人刮目相看。没有他的加入,朱元璋很可能在这场战斗中遭遇重大损失。
采石矶战后,朱元璋欣喜若狂,立即封常遇春为先锋,并逐渐让他担任更高的职位,期望他能成为制衡徐达的关键人物。果然,常遇春凭借在池州大战中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朱元璋的深厚信任,并迅速被提拔为平章政事,升任元帅,与徐达和汤河平起平坐。
尽管常遇春的功劳相较于徐达略显逊色,但他在军中的威望逐渐上升,且与朱元璋的关系较为密切。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在当时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为了巩固常遇春的地位并为长子朱标的未来铺路,朱元璋决定将朱标与常遇春的女儿联姻,这一举措无疑让常遇春成为了朱标上位的重要支持者。
朱元璋深知,要让常遇春获得更高的威望,他需要不断地派遣常遇春去征战。从攻占衢州、平州,到血战九华山、灭陈友谅、攻占元大都,常遇春屡立战功,声名鹊起。与此同时,他凭借着在江湖上的丰富经验,也为朱元璋引入了许多优秀的军事人才。这些人才,后来成为了大明军中的支柱,尤其是常遇春的亲戚蓝玉,便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战将。
在常遇春的带领下,朱元璋的军队逐渐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常遇春更是凭借个人的才能与战功,成为了大明开国的第二位武将。比起徐达,常遇春的军事才能同样出色,然而,由于他早逝,未能多活十年,最终未能挑战徐达作为开国第一武将的地位。
如果常遇春能够再多活些年,或许历史的格局会发生改变,他有可能取代徐达,成为第一功臣。然而,历史的命运却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常遇春的死,也让朱元璋的战略布局遭遇了不可避免的变故。尽管如此,常遇春的能力与贡献却无可替代,他无疑是大明初期最重要的军事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