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会保持每段原意不变,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同时整体字数变化不大:
---
大家都说朱元璋是“乞丐皇帝”,而在古代,靠乞讨为生的人,普遍文化水平都不高。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样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竟然能够成为一国之君,坐上皇帝宝座?
反观如今,社会上有大批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却依然面临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困境。
难道真的是因为时代不同?
朱元璋那个年代,社会人才匮乏,文化普遍低下,一个半文盲甚至可以胜任皇帝这个“岗位”;而如今,人口众多,即使是博士也常常只能甘于做个普通的打工者。
不妨让我们穿越回明朝,向朱元璋请教:即便没多少文化,究竟该如何掌握那种关键技能,才能赢得好工作?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虽然自认文化水平不高,却非常清楚“教育兴国”的重要道理,下令恢复科举考试。
但他似乎心有余悸,担心考生不过关,除了常规的两轮考试外,还特别设置了“殿试”,即最后一轮考试,由皇帝亲自出题在大殿上选拔人才。
到了殿试当天,考生们整整等了许久,却迟迟不见朱元璋发话,细细想来也不难理解:
朱元璋少年时家境贫寒,根本没条件接受系统教育;中年起兵打仗,学习时间更加有限;登基为帝后,日理万机,根本无暇“再读书”。
要让这样一个没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皇帝,考验一群从小背诵圣贤书籍的贵族子弟,自然会显得格格不入。
一群考生正绞尽脑汁,准备用自己的才华和文采,博得这位“文盲”皇帝的认可时,突然三筐稻谷被抬进了大殿。
这下众人全蒙了,心想:考题不该是“治国之策”或者“为官之道”吗?
就算不行,也该考点“兵法骑术”,怎么会扔进三筐稻谷?
三筐稻谷摆在面前,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大家围着稻谷研究了好久,窃窃私语不断。
经过细致观察,大家发现:
第一筐稻谷颗粒饱满,色泽金黄,饱满丰盈,明显是上品好货。
第二筐稻谷已经发霉变质,显得很破败。
第三筐米粒干瘪不堪,还掺杂着杂草和粗粮,明显是下品。
当其他考生还在迷惑不解时,一个机灵的考生站出来答道:
稻米的产地不同,品质自然高低不一。粮食的贵贱,正如人一样,有高低贵贱,这都是由其“出身”和生长环境决定的。比如第一筐,稻谷产自富饶的江南水乡,才如此丰盛……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所谓“稻谷的出身论”。
另一个考生则从稻谷生长的规律出发,讲了一篇有关植物生长的分析。
紧接着几位考生也纷纷借稻谷发挥文采,展示自己广博的学识和阅历。
然而,朱元璋听得眉头紧锁,面露难色,连连摇头。
这情形很像当下那些高学历技术人才去公司应聘时的现象:
他们凭借优越的学历背景,精心制作简历,面试时更是突出自我特长,细说自己的优势。
但往往忽视了应聘公司当前的实际状况,忽略了企业处于哪个发展阶段,招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连对方的需求都没有充分了解,即便能力再强,也难以发挥最大的作用。
明朝刚建国,百废待兴,元朝末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只有一个:让老百姓吃饱穿暖。
作为出身贫寒,带领穷苦百姓推翻暴政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深刻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因此,他对明朝官员的核心要求非常明确:
1. 懂农业,至少要知道农业的重要性,在治理国家时重视农事生产。
2. 了解百姓疾苦,只有体察民情,才能真正为人民谋福祉。
3. 拥有“圣心”,对上能助皇帝凝聚人心,对下能帮民众实现小康生活;对内要清正廉洁,反对腐败贪污。
至于那些华丽的治国之道和文采,其实并非必须。毕竟你不是苏东坡,也不是王羲之,不用逼着写诗作画。
想当开国皇帝,固然需要好运气和机遇,但更多是靠“实干”一步步打下江山。
放眼今天,迅速崛起的互联网公司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
快、准、狠。
具体表现为:
1. 某一项技能极其精通。
2. 做事果断高效。
3. 学习能力强,自驱力十足。
至于你是不是“海归”博士,拥有钢琴十级,抑或是文艺青年的光环,这些并不重要。
公司不是外企,不需要国际化人才;也不是化工厂,更不是文化艺术团体,养不起“文人雅士”。
最现实的要求就是:如何用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利润。
不像国企央企有国家财政支持,市场化经济下的创业公司经不起高成本的内耗。
因此,许多互联网公司采取扁平化管理,不像政府部门或国企,有能力设立众多管理层。
这让部分高学历人才看清现实:
要么十年薪水都赚不回十年的学费(尤其是海归精英);
要么所做的工作与自身专业差距巨大;
要么工作压力极大,几乎如高考复读般紧张,难以持续。
尤其是刚毕业、家里有房有车还有老人依赖的“土著”,一旦不满就会“炒老板鱿鱼”,情况屡见不鲜。
此时,朱元璋的教诲显得尤为深刻:
一群纨绔子弟,自视有才华,送你去战场,你连马都骑不上;派你到灾区,你连话都说不出口。
你写的诗词歌赋,连给苏东坡提鞋都不配;锦衣玉食,绫罗绸缎,反而比那些贪官更懂享受。
朕到底要你做什么?是来当元朝腐败链条中的一环?还是为清朝入侵铺路?
这清楚告诉我们:找不到工作,不是环境不好,而是你自己还没搞明白自己是谁。
当然,这也要看你怎么定位自己:
爱美爱时尚的,可以考虑做模特或时尚圈;
不喜欢操劳,想轻松些的,可以做小公司前台或政府文员;
但若想在年富力强时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选择充满拼搏精神的公司,这类公司只喜欢“愿意拼命”的人。
就像朱元璋起兵时,汤和、徐达、常遇春,哪个不是拼死拼活,杀出一条血路,最终被封侯拜相?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天子一怒,浮尸千里”这句话在朱元璋身上尤为贴切。
但皇帝的杀戮绝非无缘无故,绝非乐此不疲的虐杀。
殿试结束后,朱元璋脸色阴沉,发话了:
第一筐稻谷产自富庶的扬州,说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第二筐来自朝廷屯粮的太仓,竟然发霉,说明连朝廷粮仓都不堪。
第三筐是军队屯粮,竟然是杂草混杂的糙米,说明连保卫大明的将士都吃不上好粮食。
朱元璋将这一切摆上桌面,寓意十分明显:
1. 我虽出身粗陋,但讲道理,杀人也有规矩。
2. 新一代的国家栋梁,如果想走那些老油条的“贪腐之路”,先上这堂课。
随后,朱元璋点名公布了一批贪官名单及罪状,现场处决。
据不完全统计,朱元璋31年在位,斩杀官员约16万人。
其中著名的“洪武四大案”分别是:
空印案:杀1万人;
郭桓案:杀3万人;
胡惟庸案:杀3万余人;
蓝玉案:杀2万人。
这些案件有巩固皇权和为子孙铺路的考量,但根本原因无一例外是贪污腐败。
朱元璋极度痛恨贪污,规定官员贪污超60两,一律处死。
死法极为惨烈:剥皮填稻草,尸体悬挂衙门口示众。
曾经生死与共的兄弟,在王朝建立后却变成“躺平贪腐”的典型。
诚然,打仗流血是为了未来的荣华富贵,功过有别本是天经地义。
但若因为私利,导致百姓连饭都吃不上,甚至比前朝更苦,这些贪来的钱又怎能“心安理得”?
即便你刀山火海无所畏惧,领导绝不会容忍你毁掉他的“千秋基业”。
国家如此,民族如此,公司更是如此。
虽然有“水至清则无鱼”的古训,但如果水已污浊不堪,鱼又怎能生存?
朱元璋杀贪官以“杀鸡儆猴”,这事虽难考证细节,但他杀16万官员的事实却是广为人知。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死了什么都没了,何谈荣华富贵?
从朱元璋早年登基到后期选官标准可以看出:
如今人才济济,且不说你是第一,就是唯一也难。
但懂得“见好就收”,对国家、企业和老板心存敬畏的人,才是最让人放心的。
最难的是:胜而不骄,败而不馁。
汉武帝最信任的卫青、马奴,功高震主却能全身而退,不正是因为懂得敬畏和感恩?
贪欲无止境,知足才能常乐。
---
如果需要,我还能帮你调整得更口语化或者更正式一点。你觉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