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过百年,且应畅怀,饮尽千钟美酒。回望荒凉的城池,在夕阳余晖中,倚靠着栏杆,送走飞翔的鸿雁。”这里分享了一组经过后期上色处理的晚清彩色照片,展示了小人物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我们可以看到小脚女子的侧影,结冰的护城河,守卫皇陵的侍卫,赤脚的采茶工,骑车的小脚贵妇,以及一个蹲在地上气闷的老人。这些画面透视出社会的变迁,令人感慨不已。
清末时期,汉族女性的衣着与如今影视作品中盛行的绫罗绸缎似乎有些出入。即使是高挑的身材,穿上宽大的衣服,也难以显示出娇美的曲线。这位女子优雅地侧身而立,身着当时最流行的袄裤,她那三寸的小脚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当时流行的裹脚风俗,这样的一双娇小脚丫在当时可谓是无与伦比,尽管后人普遍认为这是一种落后的习俗。
在土地庙前,一名男子坐在石台上,掌中毫无供奉的食物,脸上写满了无奈与困惑。清末时期,民生困苦,连生存都是一道难题,很多人甚至不择食物,出现了食用观音土的现象。老照片中,犯人被绑在板凳上,动弹不得。面对镜头,这位犯人神态自若,竟毫无畏惧之色,看上去精神焕发,让人不禁怀疑这是否是一张摆拍的照片。当时前来的西方摄影师以猎奇的心态记录这些场景,实拍的效果更比道听途说的故事更为真实。
几位公子哥聚餐的照片中,背景显示他们并非在餐馆,而是在照相馆。五个面容丰盈的男子,身材富态,显然家庭富裕。那时的摄影技术受限,除了摄影师偶尔的抓拍,许多照片都需到专门的照相馆拍摄,毕竟拍照成本高昂,冲洗照片更是一项技术要求高的工作,普通人难以承担。
在一张满汉闺蜜的合影中,满族女子无需裹脚,而汉族女子则是裹脚之风盛行。能成为如此亲密的闺蜜,实属难得一见。经过色彩处理的衣服,更加显现出她们的面容与风采。四位贵妇人各个头戴绣花抹额,已经是他人的妻子。大户人家的正妻以明媒正娶的身份呈现,大家闺秀们端庄美丽。她们中三人的小脚隐现,显示出备受宠爱之情。
在采茶工赤脚踩茶的画面中,这种场景在当时是再寻常不过的,这是传统制茶工艺流程的重要一环。近期,有关泡菜踩脚的新闻再度引发热议。实际上,传统工艺的品质并不逊色,如酒曲踩制后的香醇。而今,这种由于卫生问题几乎绝迹的茶艺,早已被更为先进的加工技术所取代。
裹着小脚的贵妇骑上了一辆自行车,那时的自行车价格极为昂贵,约需五十两银子,相当于县太爷一年的薪水。1868年11月24日,《上海新报》上提到:“上海现有自行车几辆”,由此可见这一舶来品在当时的稀罕程度。大清灭亡后,剪辫子的风潮迅速蔓延全国。与当初拘泥于留辫子的情绪相似,人们对这种变革既感到不舍又有些不甘,有时更是剑拔弩张。一位被剪掉辫子的老者,蹲在地上,神情沮丧。
有不少人在剪掉辫子后表现得兴高采烈,但也不乏痛哭流涕的人。正如人们所说的,身后的辫子易除,但心中对过去的感怀却并不容易消散。此后,张勋复辟的闹剧更是让人们对此时局感到错综复杂,许多年后,仍有人拖着长辫在市井中闲逛,似乎将那段历史刻印在了生活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