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师改革,除了东北和华北地区的部队外,其他大部分区域的步兵军均改编为整编师,原本的步兵师则调整为整编旅。此次编制名称的变化带来了结构上的明显差异:原先的步兵师实行三团制,而调整后的整编旅则变为二团制。由于此前国民党军步兵军多采用三师九团制或二师六团制,整编完成后,形成了三旅六团制师和二旅四团制师两种新型建制。尽管整编表面上裁减了约三分之一的步兵团,实际上更多是压缩了空缺编制,充实了现有部队,整体编制数量反而有所减少。
以李天霞领导的第100军为例,整编后改称为整编第83师,其下辖整编第19旅和整编第63旅,仅有四个步兵团。正因为如此,在苏中战役的第一场重要战斗——泰兴、宣家堡之战中,整编第19旅的一个步兵团被全歼,另一个团也大部被击溃,给李天霞的部队带来了沉重打击,导致其步兵战力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相比之下,李天霞早期部队整编第74师的情况则要好得多。该师拥有六个步兵团,整体兵力超过3万人,虽经历涟水战役的消耗,但仍保持了超过2万人的可用兵力,实力远胜于整编第83师。
然而,仅仅过了半年多,李天霞的部队迎来了意外的“天降好运”——整编第44旅划归到其师的编制内。在国民党军中,“整编第44旅”这个称呼本来并不显眼,它源自陕军系统的第44师,该师虽早期实现了中央军化,但因系旁系部队,兵力和装备配置都属普通水平,并于1947年1月初在鲁南被全歼。此次提到的整编第44旅则不同,它是鲁南战役后第44师被歼灭,番号空缺后重新划拨给另一支实力更强的部队使用。
这支新划拨的部队,正是原定担任驻日占领任务的第67师。该师由荣誉第2师和驻印军独立步兵第1团合编而成,全师兵力据称达14500人。荣誉第2师隶属第53军,属于美械师,早在1945年初就完成了美械装备换装;驻印军独立步兵第1团同样配备了更优质的美械武器,且拥有与美军机械化部队协同作战的丰富经验。两者合并后,第67师成为一支强化美械装备、兵力充实的精锐美械步兵师,无论装备质量还是数量均在国民党军中属一流水平。
更值得注意的是,为满足驻日占领军的需求,第67师的官兵均经过严格挑选,兵员素质远高于一般部队。然而,这支顶级部队组建完成后,蒋介石并未派其赴日执行任务,而是直接投入了内战前线,开启了新的战场征程。
此时,另一个问题浮现:国民党军中已有一支同样编号为第67师的部队。事实上,驻日占领军第67师的编号沿用存在已久,最早可追溯至1933年,属于陈诚“土木系”势力。1945年时,该师隶属第30军;后来30军改整编师,第67师改称为整编第67旅;再到30师主力调往西北,整67旅留守华北,随后归入第62军,恢复为第67师。若第67师仅驻日本地区,编号重复问题尚可容忍,但当两支同编号部队都进入战场作战时,便显得极不合适。
鉴于黄河以南部队普遍采用整编命名方式,驻日占领军的第67师遂改用刚被歼灭的整编第44旅番号。其所辖的三个团均为充实的美械步兵团,难以轻易裁减。加之国民党军逐渐认识到二团制整编旅战术上存在缺陷,开始恢复三团制,因此整编第44旅一直保持着三团编制。
如此一来,李天霞的整编第83师意外获得了一个配备齐全、装备顶级的三团制美械整编旅,整师战力大幅提升,使其在战场上作为重要生力军之一,一度担负指挥整编第74师作战的重任。
然而,李天霞的好运并未持续太久。接管整编第44旅不久,该旅在青驼寺战斗中损失了一个美械步兵团。紧接着孟良崮战役爆发,李天霞被牵连入狱,整编第83师也因此与他脱离了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