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大学获悉,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创始人之一赵世炎的侄女、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赵施光,因病治疗无效,于10月21日中午12时15分在武汉辞世,享年98岁。
赵施光95岁生日时的合影。图源:汪小京
---
14岁投身革命,参与创建武汉大学首个党支部
赵世炎于1901年4月13日出生在重庆酉阳。1921年春,他与周恩来、张申府、刘清扬等人在法国巴黎共同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927年4月,他在中共五大中当选为中央委员。仅数月后,7月19日,赵世炎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枫林桥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6岁。
赵施光出生时,赵世炎已经牺牲,她当时只有两岁。童年时,赵施光常听姑妈赵世兰讲述赵世炎英勇牺牲的故事,虽然年幼尚不理解革命的深意,但她内心早已燃起了强烈的革命理想,心里只有一个坚定的念头:“我要上前线!”
1939年11月,年仅14岁的赵施光悄悄离开家乡,徒步跋涉300里来到延安。她拜见了叔叔赵世炎的战友王若飞、周扬等革命先辈,并在周扬的介绍下进入延安女子大学继续深造。
1936年赵施光小学毕业的照片。图源:汪小京
1943年夏,赵施光考取西迁至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数学系。当时武汉大学的进步力量遭到严重打压,校内尚无正式党组织。赵施光和同学们发起组建了名为“课余谈社”的进步学生社团,并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武大学运核心组织”,积极组织民主学运。
1946年6月,赵施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7月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奔赴昆山、南京等地开展地下工作,并参与创建了抗战后武汉大学第一个正式的党支部。1949年5月武汉解放时,武汉大学党员人数已达80余人,成为武汉市最大的党总支。
---
夫妻同心献身基础研究,多年积蓄捐赠母校
上世纪50年代,赵施光和丈夫汪向明均毕业于武汉大学本科,二人在莫斯科大学攻读研究生时相识,后结为伉俪。
赵施光与研究生导师吉米多维奇在莫斯科的合影。图源:汪小京
回国后,赵施光长期在武汉大学数学系任教,潜心教学与科研。汪向明则专注于遗传学研究,是武汉大学杂交水稻研究奠基人之一。
被誉为“科技成果转化第一人”的张廷壁评价道:“汪向明、赵施光夫妇专注基础研究,是为我们铺就道路的人。赵教授的数学研究更是基础中的基础。”
汪向明于2019年10月去世,随后赵施光将多年积蓄的40余万元捐赠给武汉大学,设立“汪向明生命科学奖学金”,以资助后学。
去年5月10日,长江日报刊发专题报道《寻找21颗初心》,聚焦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21位中共早期成员,讲述他们的英雄事迹,阐释伟大建党精神。赵施光多次细读有关赵世炎的内容,深受感动,感慨良多。
赵施光生前阅读长江日报《寻找21颗初心》的报道。通讯员刘安娣摄
赵施光感慨道,叔父赵世炎对整个家族影响深远,许多亲人投身革命事业,为人民利益奋斗终生。家族成员赵世兰、赵君陶、夏之栩、赵石英、李琼等先后离世。如今,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成就足以告慰他们在天之灵。
---
她是党的好女儿,真正的共产党员
“她是党的好女儿,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14岁去延安,1946年加入地下党,毕生为党的事业奋斗。在武汉大学数学系教书育人,培养了众多优秀学子,贡献巨大……”得知赵施光逝世消息,丈夫汪向明的学生、武汉大学教授舒理慧发文悼念,向这位烈士后人致敬。
赵施光参加革命时期的照片。图源:汪小京
舒理慧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赵施光生活非常简朴,“有时去她家,她就煮方便面吃,把省下的钱用来设立‘汪向明生命科学奖学金’,令人敬佩。”
赵施光曾说:“我有幸为理想和国家的兴旺努力,也为培养下一代倾注心血,感到无比欣慰。”
她生前一直居住在武汉大学北三区一间朴素的宿舍。去年7月1日,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已拥有75年党龄的赵施光在宿舍观看了电视直播,并获得了光荣在党50年的纪念章。
“父母一生低调朴素,勤俭持家。”赵施光的儿子汪小京回忆道。
赵施光逝世后,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发布讣告称:“赵施光同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与奉献的一生。我们要学习她坚守崇高理想的革命精神,学习她对党忠诚、尽职尽责的政治品格,学习她无私奉献、不忘初心、勇于担当育人使命的崇高情怀!”
(长江日报记者 汪洋 通讯员 刘安娣 武柳青)
编辑:余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