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天下长河》正在热播,讲述了康熙时期治黄河的历史故事。剧中有一个情节是河道总督与两江总督的“叫板”,引发了观众对这两位高官实权大小的讨论。两江总督和河道总督,虽然同为封疆大吏,都是从一品官员,但他们所掌握的权力是否相等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聊聊两江总督这个职位。总督的职位最早出现在明朝,最初只是一个临时性的职务,比如浙直总督、蓟辽总督、三边总督等。到了清朝时期,总督一职成为了标准的地方最高官员,与巡抚一同,成为封疆大吏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的行省制度起源于元朝,经过明朝的调整,逐渐形成了南北直隶和13个省的行政区划。南直隶包括了今天的江苏、安徽、上海等地。到了17世纪中期,清朝成功平定了南明与农民起义,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在这一过程中,南直隶的地位逐渐下降,最终更名为江南省,后被划分为江苏和安徽两个省。
随着清朝的行政区划调整,设立了两江总督,负责管理江苏、安徽和江西三个省份。与浙江省无关。两江总督是清朝八大总督之一,位居第二,仅次于直隶总督。总督的职责包括掌管军务、粮食运输、仓库建设等重要事务。由于总督通常挂有兵部尚书的职衔,因此他们被尊称为“部堂大人”或“制台大人”,属于从一品的高官。在地方权力体系中,总督拥有极大的实权。而巡抚则是一个省的主要负责人,掌管军政民财等方方面面的事务。巡抚与总督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分工不同,巡抚有时权力甚至比总督更大。例如,在江苏的巡抚与两江总督之间,双方经常出现“龙争虎斗”的局面,双方实力相当,难以分出胜负。
总的来说,两江总督是东南地区的最高封疆大吏之一,权力非常大,负责管理三省的绿营军,约有九万名官兵。在清朝历史上,曾经担任两江总督的高官,往往会进一步进入中央,担任军机大臣,或者选择退休。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河道总督。清朝对京杭大运河极为依赖,因为运河是将东南各地物资运输到京城的生命线,沿途经过黄河、淮河等多条重要河流。如果这些河流出现决口或堤坝崩溃,必然会影响到大运河的畅通。因此,早在明朝中期,政府便设立了河道总督一职,负责治理黄河、淮河、永定河等重要河流。明朝建立后,这一职位得以延续,并在清朝时期继续存在。
由于京杭大运河是人工开凿,河道复杂且水源有限,沿途的闸坝和排水系统需要定期维护。从每年清淤到泉脉的管理,再到日常船只的管理,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运河的通航。河道总督的职责涵盖了黄河、淮河等一系列河流的河务管理,确保这些重要水道的畅通和安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河道总督下辖一万多人的河道部队,这在清朝的官制中非常特殊。
与其他总督一样,河道总督同样挂有兵部尚书或都察院右都御史的职务,属于从一品高官。因此,从品级上看,河道总督和其他总督的权力地位是相当的。但由于河道总督主要负责治理河流,大家也称其为“总河大人”或“河台大人”。那么,河道总督和两江总督,谁的实权更大呢?
根据《清史稿·靳辅传》中的记载:“康熙三十一年,上曰:‘朕听政后,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书宫中柱上。’”这表明,康熙帝将治河事务与削藩、漕运同列为治国三件大事,充分体现了治河的重要性。因此,在康熙和雍正两朝,河道总督拥有非常大的权力,足以与其他总督对抗。
然而,到了乾隆时期,治河的紧迫性有所下降。乾隆帝认为河务管理不再是当务之急,因此,河道总督的职务逐渐降低。乾隆中期,河道总督开始挂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头衔,品级降至正二品,与省级巡抚的品级相同。从此,河道总督的权力不再如以前那样强大,开始逐渐低于其他总督。乾隆朝以后,河道总督已无法与两江总督等其他总督相比。
到了咸丰时期,鉴于实际需要,清朝政府撤销了河道总督,改由各地总督和巡抚负责治河事务。在电视剧《天下长河》中,康熙皇帝对治理河道的重视使得河道总督在剧中的地位相对较高,经常与两江总督“叫板”。但从实际权力而言,河道总督的实权显然不如两江总督。
在雍正帝时期,因河道治理的复杂性,清朝对河道总督进行了拆分,设立了北河总督、南河总督、东河总督,分别负责不同区域的治理工作。从此,河道总督的实权更是逐步削弱,无法再与八大总督抗衡。在清朝后期,甚至出现了两江总督兼任南河总督的情况。
关于清朝官职体系的故事还有许多,作者将在之后的文章中继续与大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