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大英帝国几百年的历史中,从未出现过一个真正的“大英帝国皇帝”这一头衔。
所谓的“大英帝国”,也叫“不列颠帝国”,其形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之一。在巅峰时期,其统治的面积曾一度达到3400万平方公里,几乎涵盖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土地。尽管如此,我们常常听到“英国女王”的称号,但却鲜少听到“英国国王”,更不用说“英国皇帝”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我们来探讨为什么“英国女王”这一称谓如此常见。事实上,英国的国王虽然是男性居多,但在中国的历史记忆中,19世纪正好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一世的统治时期,而20世纪至今的历史又恰好是伊丽莎白二世的统治期。因此,我们对这两位女王的记忆尤为深刻,而对于其他历史时期的英国国王则知之甚少。
至于为什么没有英国皇帝,这要从英国的历史建制说起。早在罗马帝国时期,英国地区曾是罗马帝国的不列颠行省,罗马帝国崩溃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将其称为英格兰,英格兰的国王也随之出现。16世纪,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而英格兰的王储便被称为威尔士亲王,这个称号一直沿用至今。17世纪,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继承了英格兰的王位,改称詹姆士一世,成为了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国王。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正式合并,成立了“大不列颠王国”。1801年,大不列颠王国与爱尔兰王国合并,形成了“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大爱”。1921年,爱尔兰南部宣布独立后,联合王国改称“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这一名称至今未变。尽管英国经历了君主立宪制的更替,但从未出现过“皇帝”这一称谓。
有些人可能会好奇,欧洲的“皇帝”与中国的皇帝有何不同?确实,二者是有区别的。中国的皇帝并不看出身,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只要能掌控天下,谁都能称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中国历史上承认的皇帝,通常是那些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帝王,而那些位于边缘的“夜郎自大”之人,并不被视为真正的帝王。相比之下,欧洲的皇帝地位则复杂得多,除了最早的罗马帝国皇帝外,后来的皇帝必须依赖血统和教宗的加冕,才算是名副其实的皇帝。即便像拿破仑这样的历史人物,他自我加冕为“法兰西皇帝”,但也仅限于他自己创造的帝国,并没有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的传统。因此,英国的国王虽然有强大的权力和影响力,但由于与教皇的关系复杂,以及君主立宪制的制约,英国国王从未尝试过自封“皇帝”这一称号。
尽管英国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开辟了广阔的殖民地,但它从未自封为这些殖民地的皇帝,因为这些地方的统治者本身也从未自称皇帝。没有“始皇帝”,也就没有英国国王能够替代的皇帝地位。英国统治者从未产生过类似“自称皇帝”的想法,而更多的关注点是如何通过贸易和经济利益来维持和扩展其殖民帝国。而在面临中华帝国这样强大的文明时,英国则显得格外谨慎,并未尝试向中国宣称自己的皇帝地位。
然而,英国确实在某个时期曾短暂地幻想过当“皇帝”。这个时期就是在英国殖民统治印度时。印度原先是莫卧儿帝国的统治领土,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自称皇帝。直到1876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一世接管了印度,并宣布自称“印度皇帝”,成为了“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英属海外各自治领国王及印度皇帝”。此后,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爱德华八世和乔治六世都曾拥有“印度皇帝”的头衔。值得一提的是,乔治六世是印度的最后一位皇帝,印度在获得自治后,乔治六世被称为“印度国王”,直到印度成为共和国后,他放弃了这个头衔。或许正是乔治六世这种顺应历史变革、与时俱进的态度,对他女儿伊丽莎白二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查尔斯三世继位后,基本继承了母亲伊丽莎白二世的所有头衔。未来的英国君主将如何继续这一传统,或许将取决于英联邦的未来走向,特别是像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成员国是否会“走向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