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袁世凯死前大叫:杨度误我!周总理病重时叮嘱:对他要公正评价
创始人
2025-09-18 11:02:05
0

好的,我帮你把文章每段都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同时适当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些:

---

1. 落第举人恰巧遇上了公车上书事件,随后首次东渡日本,开始就国家前途与政局展开深刻探讨。

2. 第二次远赴东瀛,继续寻求救国良策,积极投身立宪运动,逐步在政坛崭露头角。

3. 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杨度背负了沉重的骂名,最终遁入佛门,潜心修行,以期获得真正的智慧与真理。

4. 帝道的真知渐成过眼云烟,救民于水火的责任则交给了后来奋起的有志之士。

---

1931年9月17日,上海租界一间简陋的住所里,一位身形消瘦、年近半百的老人安静地离世。悼念者不多,其中两位年轻人悄然来访,短暂停留后又默默离去。

其中一人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情报系统的主要负责人潘汉年;另一人则是中共特科的创始者,也是国民党重点通缉对象,化名“伍豪”的周恩来。

这位逝去的老人究竟是谁?为何这两位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甘冒白色恐怖的威胁,亲自赶来吊唁?

这一秘密直到四十多年后的1975年,周总理重病之际才被公诸于世。

这位老人名叫杨度,享年56岁。

他曾被袁世凯视为亲信,却临终前痛斥“杨度误我!”;

他与梁启超交情深厚,曾是患难之友,却也被梁称作“猪狗辈”;

他曾奔走营救李大钊,也曾替上海滩枭雄杜月笙撰写赞美文章;

他更曾剃发为僧,成为“虎禅师”,但最终,他还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

杨度的一生,复杂多变,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令人深思。

---

杨度,原名杨承瓒,字皙子,1875年1月15日生于湖南湘潭县姜畲乡石塘村。

杨家世代务农,直到其祖父杨礼堂参军,成为湘军哨长,领正四品都司衔;大伯杨瑞生亦从军,屡立军功;父亲则是祖父第四子,继续务农维生。

杨度十岁时,父亲去世,家中仅剩大伯杨瑞生健在。尽管膝下无子,大伯却有一定家产与声望,遂将杨度和其弟杨钧、妹妹杨庄一并收为养子。

光绪十八年(1892年),年仅十七的杨度考中秀才,次年乡试更获举人资格,但会试屡次落榜,未能成进士。

其考场时期,正值公车上书事件(1895年),杨度初识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等政治人物。

因未能登进士殿堂,他只得留在湖南故乡继续读书。当时著名儒学大家王闿运已听闻杨度之才,十分赏识他。

王闿运曾为肃顺幕僚,后成为湘军领袖曾国藩的参谋,身怀“帝王之术”,曾劝曾国藩自立为王,未果便离开转而授课教学。

20岁时,杨度在本地小有名望,王闿运亲自上门招揽他为徒,影响深远,使杨度醉心帝王学说,成为其日后人生道路的关键。

他曾对友人感叹:

“吾虽不足以为帝王之师,然若有王者崛起,必将仿效此道,或当如此。”

当时同窗中,还有夏寿田、杨锐、刘光第、刘揆一、齐白石等名流。

---

光绪戊戌年间(约1897年),谭嗣同、梁启超等人在长沙时务学堂讲授新政改革,杨度也在其中广泛接触新思想。

甲午战争的惨败及《马关条约》的国耻,深深刺激了这位年轻人,萌生强烈的变革渴望。

戊戌变法破产后,梁启超、康有为流亡日本,清廷改革之路陷入死胡同。

心怀家国梦想的杨度决意赴日本留学,学习先进制度。

---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不顾师长王闿运的劝阻,杨度悄然自费赴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速成班。

在日本,他深受留学生激进思潮影响,思想日益开放。

期间,他与同乡共办《游学译编》,并与嘉纳治五郎展开关于清朝弊政的激烈辩论。

他还就教育问题撰文,刊登于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广受留学生赞誉。

凭借出色表现,回国后被洋务派重臣张之洞召见。

---

1903年,杨度获推荐入京参加新设立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荣获一等第二名佳绩。

然而命运多舛,排在他前面的梁士诒为梁启超同族,名字又与康有为曾用名雷同。

张之洞政敌瞿鸿机趁机举报梁士诒为“梁头康尾”,激怒慈禧,致使考试被全面调查。

杨度因此受牵连,仕途一度中断,只能二度赴日本深造。

---

第二次留学期间,晚清关键人物多在日本,杨度在横滨偶遇梁启超。

两人感叹国家命运多舛,彼此惺惺相惜。

为回应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杨度写下《湖南少年歌》,慷慨激昂: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尽掷头颅不足痛,丝毫权利人休取!”

此后二人情谊深厚,被誉为“天下至交”。

---

1904年,杨度转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专研各国宪政体制,汪精卫亦为同窗。

当时留学生中,保皇派与革命派争论激烈,杨度则坚定支持君主立宪,不参与派系纷争。

他热心国事,才华横溢,颇受留学生尊敬。梁启超的学生蔡锷亦成好友,常假日赴杨家聚餐。

---

1905年,杨度当选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发表《粤汉铁路议》,呼吁清政府收回中美粤汉铁路借款权。

在王闿运协助下,任务成功,声名远播。

---

留日期间,杨度与孙中山结识。

1905年夏,两人多次聚餐辩论国事,杨度不认同孙的革命思想,主张“君主立宪”是中国未来唯一出路。

辩论激烈,三天三夜不休,双方坚守己见,互不相让。

尽管不同立场,杨度仍将好友黄兴介绍给孙中山,促成孙黄合作。

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时,曾邀杨度参加,杨婉拒,表示:

“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

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

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

---

1907年,杨度在东京创办《中国新报》月刊,自任总编辑,宗旨明确:

“不谈革命,只论宪政!”

他发表巨著《金铁主义》,共14万字,大力宣扬君主立宪理念。

主张清政府组建政党,召开国会,实行宪政制度。

这一时期,杨度倾注全部精力,力图引领中国走上宪政道路。

---

1907年10月,杨度大伯杨瑞生去世,他回国奔丧。

翌年春,袁世凯与张之洞联手保荐杨度,称其“精通宪法,才堪大用”。

清末立宪运动风起云涌,清政府开始试图推行君主立宪制。

袁世凯安排杨度在颐和园为皇族亲贵讲授法律常识。

数月后,清政府公布内阁名单,因多为皇亲国戚,被讥为“皇族内阁”,引发不满。

政府的敷衍态度令杨度的理想破灭,他本人也因此被公众误认为与朝廷同流合污。

---

既然清廷靠不住,杨度转而投靠袁世凯。

二人自公车上书起便相识,关系密切,袁对杨度观点认同多次咨询国事。

袁邀请他参观自己在小站操练的新军,杨度对军队的德式训练及战斗力深感震惊。

受家族和师长王闿运影响,杨度对袁世凯寄予厚望,视其为“非常之人”,自己则将成为“帝王之师”。

---

1911年初,袁世凯推荐杨度任清政府统计局局长。

摄政王载沣发现袁有反叛迹象,命杨度起草诏书诛杀袁世凯,杨度敢于公然反抗,冒死相救。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杨度主动成为袁世凯幕僚。

因其与孙文、黄兴、汪精卫等人关系密切,袁让他负责“南北议和”。

黄兴曾多次劝杨度加入国民党,称袁非良善之人,必被国人唾弃。

杨度断然拒绝,坚称除非国民党放弃政党内阁,支持君主立宪,否则不会加入。

---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4年,袁解散国会,图谋复辟帝制,杨度依旧辅佐左右。

1915年4月,杨度提交《君宪救国论》,指出:

“中国若不废共和,改立君主,则国强富无望。”

他与孙毓筠、刘师培、李燮和、胡瑛、严复等人组织筹安会,奔走呼吁恢复帝制,杨度为首。

筹安会策划乞丐、妓女、人力车夫等“请愿团”,炮制北京上空“祥云滚滚”,宣称是“龙气凝聚”,为称帝制造民意假象。

---

1916年1月1日,袁世凯无视北洋军反对,公然称帝,激起全国震怒。

幕后推手杨度成为众矢之的,连昔日好友梁启超也怒斥其为“下贱无耻、蠕蠕而动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高性能陶瓷材料选永州明睿,专注... 在工业材料领域,高性能陶瓷凭借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正逐步成为众多**制造业的核心基础材料。永州明...
【特稿】墨西哥女画家创女性艺术... 墨西哥女画家创女性艺术家作品拍卖最高纪录 欧飒 已故墨西哥女画家弗丽达·卡洛的一幅画作20日在美国纽...
活动预告|出海逐金 人性探幽—... 《海客行》是作家潘峰的一部厚重而充满张力的现实主义新作。它既是中国企业出海史的文学见证,也是一代人的...
天津港二手日本瓷器报关公司,进... 进口清关报关要注意哪些问题: 1、确认操作方式,按什么贸易方式报关?单抬头双抬头? 2、根据产品需要...
二手瓷器清关公司,天津进口清关... 进口海运换单一般所需资料如下: ①海运提单(如电放则电放提单打印)盖章 ②电放保函(如提单为电放,有...
陶瓷防静电地板十大品牌榜单 十... 陶瓷防静电地板是一种结合了陶瓷材料特性与防静电功能的专业地板,具有防静电性能、耐磨耐压、防火防潮与易...
新加坡总理打破沉默,暗示日本已... 在中日关系紧张的背景下,新加坡总理黄循财的发言无疑给这个局势增添了不少戏剧性。就在11月19日,他在...
原创 貂... 貂蝉是四大美人之一,拥有无与伦比的美貌。正因为如此,董卓和吕布为了争夺她,甚至不惜将自己的国家利益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