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辅佐刘备完成了建立蜀汉政权的伟业。他凭借着神机妙算和卓越的政治智慧,屡屡化险为夷,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命运也并未眷顾这位才子。最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淋灭了他所有的希望,光复汉室的梦想也随风而逝。纵使才智过人,也难逃命运的捉弄,最终他在未能实现伟业的情况下含恨而终。
其实,早在他们相遇之前,就有预言称,诸葛亮与刘备的相遇虽然是命中注定,但同样也是一场注定的悲剧。而这段预言的提出者,正是隐居在颍川的水镜先生。
水镜先生,名司马徽,生活简朴,住在一座破旧的茅草小屋里,穿着普通百姓的粗布衣衫。然而,尽管他生活简陋,但其气质非凡,举手投足间透露出一股仙风道骨的气度。正值乱世之际,群雄逐鹿,各路英雄豪杰纷纷招揽贤才,文人雅士也时常喜欢品评人物,而水镜先生却不同于其他人。无论遇到何人,他总是满口赞美,从不说任何人的坏话。
司马徽的妻子看到这一点,感到不解,便向丈夫抱怨道:“别人来向你请教,不是希望你一味夸赞吧?”听了妻子的提醒,司马徽不以为意,反而称赞道:“你说得也很好。”由此,司马徽被称为“好好先生”。
他是否因为没有真才实学才不愿对人做过多评价呢?事实恰恰相反,司马徽博学多识,广交能人,目光犀利,堪称三国时期最有远见的一位智者。只是他往往深谙人心,许多看穿的事情,他从不轻易说破,只是默默地隐藏自己的看法,避免卷入纷争。有时候,他的简短几句话,已经能揭示三国的全貌。
刘备与徐庶初次相遇时,恰巧与水镜先生有所交情。两人推心置腹、畅谈甚欢。水镜先生便告诉刘备,“卧龙凤雏,得一人足以安天下。”当刘备追问更多时,水镜先生却只言片语,欲言又止。
此后,刘备得到了徐庶的推荐,徐庶向他推举了诸葛亮。原来,诸葛亮正是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刘备不惜亲自三顾茅庐,这一段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水镜先生也始终对诸葛亮赞誉有加,称其为古代的管仲与乐毅。
然而,当诸葛亮真正出山时,水镜先生却留下了这样一句话:“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为什么说诸葛亮最适合跟随刘备呢?从客观角度来看,当时曹操已拥有强大的权势,并且手下的谋士群雄逐鹿,曹操虽爱惜人才,但如何保证每一位谋士都有足够的发言权呢?而孙权固守江东,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且诸葛瑾已在东吴效力,诸葛亮在东吴也很难发挥余地。
而刘备不同,虽然他的队伍中可能不缺少优秀的将领,却急需一位卓越的谋士。此时的刘备,几乎可以说一无所有,然而他凭借着非凡的毅力和胸怀,逐步从困境中崛起,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这也为诸葛亮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能让他展现出真正的才华。
从主观角度来看,诸葛亮也正渴望得到一位明主,而刘备仁爱宽厚、广纳贤才,他三顾茅庐,不辞劳苦地请诸葛亮出山,正是他这种求贤若渴的精神,使得诸葛亮得到了自己理想的机会。因此,水镜先生称诸葛亮“得其主”。
然而,遗憾的是,水镜先生所说的“不得其时”,最终成了命运的注脚。因为,诸葛亮出山时,天下的局势已然趋于稳固,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曹操雄踞北方,孙权稳坐江东,诸葛亮的施展空间越来越小。如果他早些年出山,或许能够在诸侯混战的局面中改变历史,成就一番伟业。
但历史的车轮不可逆转,汉朝的灭亡早已注定。刘备的选择,尽管有着诸多英雄豪杰的支撑,却依然走上了历史的错误轨迹。最终,诸葛亮为了心中的“光复汉室”理想,倾尽一生,穷尽心力,始终未能逆转命运。
诸葛亮最终死于五丈原,尽管他未能完成复汉的宏愿,但他依然感恩刘备的知遇之恩,心怀感激地告别了这个世界。尽管霸业未成,他一生的努力与牺牲,也使得他的人生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