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文开头,作者认为有必要明确说明三点,以免总有一些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不断误解和评论:
首先,尽管庙号、谥号和年号起源于中国,但世界历史中并非只有中国的君主才使用这些称号。实际上,越南、朝鲜、日本、泰国等周边国家在历史上都曾借鉴并采用了中国的君主称号。因此,这些国家的君主同样可能拥有庙号、谥号或年号。
其次,历史上并非只有中国有朝代更替。任何实行君主制的国家,都存在朝代更替的现象,因此朝代更替并非中国的独特现象,世界各国历史上都可以找到类似的变迁。
第三,尽管越南在历史上是中国朝代的藩属国,越南的君主在称号上并不逊色于中国皇帝。越南的君主同样称为“皇帝”,而不仅仅是国王,因此,越南的君主和中国的皇帝地位是等同的。
言归正传,世界历史上最后一位同时拥有庙号和谥号的君主,是越南阮王朝的第十二位皇帝——启定皇帝。启定皇帝的庙号是弘宗,谥号为宣皇帝,因年号启定而被历史称为启定皇帝。
启定皇帝于1885年出生,是越南阮王朝第九位皇帝同庆皇帝阮福昪的长子。1889年,阮福昪去世,由于启定皇帝年仅四岁,法国认为他还不足以承担帝位,因此扶持同庆皇帝的另一子、阮福昣的第七子阮福昭继位,成为成泰皇帝。成泰皇帝因强烈反抗法国的统治于1907年被废除,继位的则是阮福昣的第五子阮福晃,成为维新皇帝。此时,启定皇帝已年满22岁。
与父亲成泰皇帝一样,维新皇帝反对法国的统治,并因坚持这一立场,于1916年被法国废除,最终与父亲一同被流放至越南的偏远地区。此时,年仅31岁的启定皇帝被法国再度扶立为皇帝,成为阮王朝的第十二位皇帝。
启定皇帝在位期间,越南已彻底沦为法国的殖民地,阮王朝的皇帝地位几乎成了法国的傀儡。事实上,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的局面早在阮王朝第四位皇帝嗣德皇帝阮福时即已开始。自1883年嗣德皇帝驾崩以来,至启定皇帝继位的33年间,阮王朝经历了九次皇帝更替,政局动荡不安,国家根本难以摆脱外来压迫。
事实上,阮王朝历代皇帝虽不甘心沦为法国的傀儡,仍努力寻找恢复独立的机会,但无一人最终成功。最为人知的反抗是由第八位皇帝咸宜皇帝阮福明亲自领导的反法运动,民众响应号召,举全国之力反抗法国的统治。然而,尽管举国反抗,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咸宜皇帝甚至被流放至法国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直至去世。
启定皇帝亦不甘屈服于法国的统治,他正好抓住了一次机会。此时,一战正酣,欧洲各大强国忙于战争,无暇顾及远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启定皇帝趁机罢免了亲法的大臣,并废除了一些法国的统治措施,某种程度上恢复了集中的皇权。由于越南人民普遍对法国的统治心生不满,启定皇帝因此获得了民众的支持,并被视为阮王朝的“中兴之主”。
可惜的是,法国作为一战的胜利国,最终还是决定加强对越南的控制。1918年一战结束后,法国开始实施对启定皇帝的惩罚措施。1919年,法国强迫启定皇帝废除科举制度,削弱了越南传统的文化基础。同时,法国开始流放那些参与反法运动的大臣和民众,并严格限制启定皇帝的权力与行动,甚至对其言行进行监视。
启定皇帝显然并不甘心屈服于法国的统治,他不断与法国进行谈判,甚至时有冲突发生。他的坚定立场让法国殖民者感到震惊,最终不得不对越南实施较为宽松的统治。尽管如此,越南本质上仍然是法国的殖民地。
启定皇帝为了国家的独立日夜操劳,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最终因过度劳累于1925年猝死,享年40岁。虽然他在位仅有9年,但他无疑是越南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皇帝之一。启定皇帝去世后,由唯一的儿子保大皇帝继位,他的庙号和谥号也被后世认为是对他中兴功绩的认可。启定皇帝被追尊为“弘宗”,谥号为“宣皇帝”,并成为越南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庙号和谥号的君主。
为何启定皇帝成为越南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庙号和谥号的君主?这一点确实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尽管阮王朝的其他几位皇帝,包括咸宜皇帝、成泰皇帝、维新皇帝,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去世,但由于他们被流放且身处特殊历史时期,他们未能得到庙号和谥号。直至保大皇帝去世时,阮王朝已经灭亡数十年,因此他也未能获得庙号和谥号。
如果我们再对比中国清朝,清朝在1912年灭亡,最后一位拥有庙号和谥号的君主是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而宣统帝溥仪则在1967年去世时没有庙号和谥号。
另外,朝鲜李王朝于1910年被日本吞并,至1924年去世的李坧国王(同时也是大韩帝国的第二位亡国皇帝)获得了庙号“纯宗”及谥号“孝皇帝”,但这比启定皇帝晚了几年。
至于日本和泰国等国家,虽然有使用谥号,但并未采用庙号,因此本文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越南阮王朝和其他具备庙号、谥号的历史君主上。由此可见,启定皇帝无疑是越南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庙号和谥号的君主。
最后,启定皇帝的家庭生活也颇为简朴。他的皇后是张氏,另外还有黄氏、胡氏等几位妃嫔。启定皇帝唯一的孩子是保大皇帝,而他并没有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