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社会逐渐走向复苏。与此同时,二战的历史记忆也发生了重新塑造的过程。社会焦点逐步转向“受难记忆”,例如广岛和长崎的核爆、东京大轰炸等事件,成为日本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然而,即便在这种情形下,绝大多数日本民众仍未对其在二战中的侵略行为进行否认。例如,日本“鹰派”首相中曾根康弘,即便曾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也毫不犹豫地承认对中国的战争是侵略行为。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关于历史问题的讨论逐渐出现极端化的趋势。部分人将日本近代的所有对外战争视作“自卫行为”,甚至有人将“大东亚战争”美化为“解放亚洲的战争”——这一现象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究竟这种极端民族主义的思想催生了哪些怪异的历史观念。
1)近代日本对清朝的侵略
甲午战争胜利后,日本不仅获得了两亿两白银的赔偿款,还把台湾和澎湖群岛纳入了版图。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瓜分”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和团运动爆发。1900年5月,由英、俄、日、美、法、德、意、奥八国组成的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为名,进攻天津和北京。直到次年6月,清政府与各国签订《辛丑条约》,联军才开始逐步撤离。
其中,日本不仅获得了巨额赔款,还成功获得了在北京、天津等地的驻兵权,这些驻兵被称为“清国驻屯军”。此时,日俄战争的胜利让日本进一步扩展其在中国的影响力,控制了辽东半岛的关东州及南满铁路,并逐步建立起“满洲国”的战略布局。
2)近代日本对北洋政府的侵略
一战爆发后(1914年),日本迅速占领了曾为德国租借的胶州湾。1915年,日本向北洋政府提出了旨在分裂中国的“二十一条”。不过,随着十月革命爆发,国际形势发生了剧变,列宁提出的“民族自决”理念成为新的世界潮流。
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许多不平等条约被废除。特别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山东问题,经过谈判后,日本的军事占领宣告终止。然而,日本始终不愿放弃对东北的控制。尽管关东州的租借期已到,北洋政府要求归还主权时,日本坚决反对。
3)全面抗战前的日本
1926年,随着北伐战争的开始,日本对中国的国民革命心生忌惮,担心其在满洲的利益受到威胁。于是,1927年和1928年,日本先后三次强行出兵山东,并在1928年制造了血腥的济南惨案。同年,奉系首领张作霖被关东军炸死,东北局势日益紧张。
1931年,关东军发起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整个东北。1932年,溥仪被扶植为“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日本继续加大对东北的控制力度。而在同年初的淞沪抗战中,日本不仅遭遇了强烈的中国抵抗,还损失惨重,直到5月,才在欧美的干涉下签署《淞沪停战协议》,获得了在上海驻军的权利。
4)全面抗战的爆发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正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2月,日本占领南京,并在随后的南京大屠杀中,残忍杀害了约三十万无辜中国人民。接着,广州、武汉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1940年,日本宣布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并公开叛国投敌的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随后对日本宣战,加入了反法西斯战争。
“美英同罪史观”
1993年8月15日,首相细川护熙在“八一五终战纪念日”的悼念活动中公开表示,二战是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并对此表示深刻反省。这一言论引发了激烈的舆论反响,许多日本右翼学者对此进行了强烈反驳。
其中,西尾干二提出的“美英同罪史观”尤为突出。他认为,英美在二战时期推崇的自由主义理念,与日本所提出的“解放亚洲”口号本质上并无差异。尽管如此,这一观点在历史学界遭遇了不少质疑。
日本与英美的差异:法西斯与反法西斯
然而,将日本与英美划等号是非常不合理的。首先,日本在1933年因为“满洲国”问题退出国际联盟,而美英则在这一时期成为中国的“帮助者”,支持中国抵抗日本侵略。此外,随着日军的侵略,日本与美英等国的对立逐渐加剧,而美英等国在支持中国抗日方面的援助也在增加。
“自卫战争”史观
1994年,首相羽田孜在新闻发布会上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归结为“被迫自卫”。他认为,日本因应“ABCD包围圈”的压力不得不动用武力,这一观点后来被学界称为“自卫战争史观”。然而,这种看法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因为它忽视了日本在亚洲的侵略行动。
ABCD包围圈的真相
所谓的“ABCD包围圈”指的是美国、英国、中国和荷兰四国对日本的经济封锁。然而,事实上,英国和荷兰正面临着德军的威胁,根本无力“包围”日本。而中国,早已被日本占领,根本谈不上“包围”。而美国对日本的经济制裁则是对日本扩张的回应。
日本的战争责任
从根本上看,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并不是由于“ABCD包围圈”的存在,而是日本的侵略行为引发了英美等国的反制措施。日本的“大东亚共荣”理念最终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这一战争则是日本扩张主义的最终表现。
“解放战争”史观中的朝鲜与东南亚
有一种观点认为,日本的“大东亚战争”本质上是为了“解放亚洲各民族”而进行的。然而,历史事实表明,朝鲜人民并未从日本的统治中得到解放,反而遭受了残酷的殖民压迫。同样,在菲律宾和缅甸等地,日本对当地的所谓“独立”承诺也只是徒有其名,实际上实行的是更为残酷的统治。
大东亚共荣的本质
无论是在菲律宾、缅甸还是其他东南亚国家,抗日斗争的爆发表明,“大东亚共荣”这一口号只是为了掩盖日本的殖民统治与掠夺行为。历史表明,所谓的“解放战争”史观根本无法成立,因为日本的侵略行为无论如何都不能为其美化或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