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曹操是英雄,也有人称他为枭雄。
然而,在华佗眼里,曹操不过是一个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
曹操后半生饱受剧烈头痛的折磨,痛苦难忍,四处寻访天下名医却始终无解,直到遇见了华佗。华佗凭借高明的针灸技艺,帮助曹操缓解了头痛,还告诉他若坚持治疗,病症或许能够痊愈。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曹操还未等到病情痊愈,便下令将华佗处死。
被誉为“王佐之才”的荀彧曾劝他说:“你的头痛还未根治,何不先饶过华佗?”
荀彧本以为曹操会采纳建议,放过华佗一条生路,未曾想曹操却语气严厉,断然说道:“非杀不可!”
就这样,一代名医华佗遭到了杀身之祸。
众人莫名其妙曹操为何如此狠绝,连他的长子曹丕都感到疑惑,甚至认为父亲的做法不妥。直到曹丕继位掌握大权后,他才渐渐明白父亲的苦心良苦。
那么,曹操为何执意处死华佗?他的深意究竟是什么?
东汉末年,天下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困苦。9岁的刘协被逼登基,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毫无实权,汉朝逐渐在奸臣手中衰败。
后来,地位本不显赫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控了汉室政权。皇帝掌握在他手里,大多数诸侯只能顺从他,无法轻举妄动。
但曹操性格多疑,很多事务亲自过问才放心。朝政繁杂,他力不从心,只能委派他人办事。可他“用人必疑”,心中猜忌不断,常常彻夜难眠。加之周围势力环伺,虽有众多谋士辅佐,曹操却倍感压力沉重。
在精神压力和忧虑交织下,曹操逐渐患上了严重的头痛病。
起初,头痛时轻时重,稍加忍耐便过去。但随着日事渐增,忧虑加深,病痛也日益剧烈。
当时医术有限,众医面对曹操的病痛无计可施,只能焦急却无奈地看着他受苦。
此外,医者也害怕因医治无效而遭到责罚,纷纷敬而远之,不敢主动求见。曹操被这病症折磨得痛苦难当,时常心灰意冷,甚至有轻生念头。
一想到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他又一次次强忍着病痛。
同时,他也派人四处寻找名医,渴望缓解头痛,但始终没有效果。
曹操原以为这无法根治的头痛将伴随一生,没想到“天无绝人之路”,他遇见了华佗。
遇见华佗前,曹操未曾抱着根治希望,只是想要缓解些许痛苦。华佗却告诉他不仅能缓解,甚至有可能完全治愈,这令曹操激动不已。
华佗素有盛名,曾发明麻沸散和五禽戏,是“建安三神医”之一。年轻时他周游列国,见百姓受病痛折磨,心生怜悯,遂投身医学。
他医术精湛,诊病快速,能准确找出病因,对症施治。
有一次,两名军吏同时求治,症状一致,皆为头痛发热。两人以为会领到相同的药方,谁料华佗分别开出两副完全不同的处方。
两人质疑:“先生,我们症状相同,为何药方迥异?是否有误?”
华佗未作复查,郑重叮嘱:“务必按方服药,绝不可交换。”
两人心存疑虑,但毕竟医术不懂,只得照做。
服药后,一人频频腹泻,另一人汗如雨下。起初两人不满,想找华佗理论,没想到病情竟奇迹般好转。
原来,两人虽症状相似,一人属表证,需发汗解表;一人属里热,需泻热根治。
可见华佗医术高明,能精准辨别病因,因症施药。
他医术虽高,却仍不断游历求学,涉猎内科、外科、儿科、针灸、妇科,尤擅外科。
随着治愈多种疑难杂症,名声愈发响亮。曹操听闻后,开始抱有希望,希望华佗能减轻他的头痛。
曹操下令召华佗来为他医治,华佗仔细诊断后,告知可缓解病痛,令曹操欣喜若狂。
曹操忍不住问:“是否能够痊愈?”
华佗从容回答:“可行开颅手术,也可长期针灸,或许能痊愈。”
曹操一听开颅手术心生恐惧,担心风险太大,于是选择较为安全的针灸疗法。
华佗便留在身边,专心治疗曹操。每当病痛发作,曹操便召他施针,华佗也尽心尽力。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曹操的头痛明显缓解,对华佗亦十分信任,提出的小请求多得满足。
治疗一段时间后,华佗向曹操请假,称要回老家探望病重的妻子。曹操因头痛好转,便爽快同意。
然而,华佗回家后迟迟未归。曹操头痛复发,便询问华佗归期。华佗仍以妻子病重为由推迟。
曹操虽生气,但也无可奈何,只能继续忍受病痛。
后来病情加重,曹操再次催促,华佗仍以同样借口延迟。
曹操怀疑其欺骗,派人查访华佗家中。
探访结果显示华佗妻子身体安康,毫无大病,曹操怒不可遏,命令将华佗押回。
察觉被欺骗的曹操愤怒异常,下令将华佗囚禁并准备处死。
虽众人纷纷求情,但曹操铁了心,执意处死华佗。
谋士荀彧劝阻说:“华佗医术精湛,处死他并无益处。你的头痛尚未根治,不如暂且宽恕,待病情稳定再议。”
曹操却断然拒绝:“非杀不可!”
众人不解曹操为何如此决绝,连儿子们也困惑,认为杀华佗无益。但曹操坚决己见,谁劝也无用。
华佗被囚时,知命不久,感慨万千,唯愿将医书留世,救人无数。
他将一卷医书递给狱吏,叹息道:“此书能救人,务必珍惜。”
狱吏因害怕,未敢接书。无奈之下,华佗自燃书卷,遗憾断送珍贵医术。
不久后,华佗与医书一同离世。
即便华佗死后,人们依旧不明白曹操为何处死他,父亲的用意深藏几何。
直到曹操去世,曹丕登基后,才逐渐明白父亲的深意。
彼时医者地位低下,虽能救治病患,却不被权贵重视,更别提四处游历的医者。
曹操召华佗治病,已属抬举,华佗却不买账,视曹操仅是病人,双方关系本无矛盾,唯医患之分。
华佗“请假”后失约,且谎称妻病缠身,一拖再拖,令曹操不悦。
虽知其谎言,曹操按理不至恼羞成怒,更不会杀医者。
但曹丕继位后理解,父亲处死华佗乃是权力斗争所需。
当时曹操地位未稳,四面环敌,内忧外患,华佗的态度在小处看是不给面子,大处则是公然挑战权威。
华佗不过医者,若连他也不服从,其他人更不可能服从。若此时放过华佗,等于承认自己软弱,纵使地位低下之人也能任意妄为。
因此曹操明知头痛无药可治,仍果断处死华佗。
归根结底,他此举旨在巩固权威,树立威信,而华佗只是被牺牲的棋子。
换言之,没有华佗,也会有下一个被杀的替罪羊。华佗只是曹操以“杀鸡儆猴”的工具。
事后确实吸引了更多有才之士归附曹操,助力其事业,后来也成为曹丕的重要助手。
当年曹操处死华佗时,曹丕尚未高居要职,未能理解父亲的决断。十二年后,稳坐高位的他才明白父亲一番苦心。
当然,曹操处死华佗的原因并非仅此一端。
另一广为流传的说法与曹操儿子曹冲有关。
史料记载,华佗和曹冲死于同一年,先后顺序虽不明确,但推测曹冲先逝。
曹冲聪慧过人,自幼展现治国才华,曾被曹操看作继承人选,可惜十三岁便英年早逝。
曹冲病重时,曹操命华佗诊治,却未能治愈,曹操因此心生怨恨,认为华佗医术平平。
华佗曾言开颅可治头痛,曹操多疑,怀疑华佗图谋不轨,遂找借口处死他。
无论如何,曹操杀华佗乃不可辩驳的事实,其背后动机或为私利,或为家族利益,一代名医最终殒命于权力争斗中,其珍贵医书未能流传,实为历史遗憾。
你怎么看曹操杀华佗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