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秋,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的基建工地上,一座唐代墓葬的发现震惊了考古界。当考古人员打开墓志盖时,"大唐故勃逆宫人志文并序" 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志文中记载的墓主,正是唐中宗李显最宠爱的女儿 —— 安乐公主李裹儿。
这块 300 余字的青石墓志,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千年的盛唐宫廷秘史。志文中赫然写道:"密行鸩毒,中宗暴崩",直接指认安乐公主参与毒杀父亲唐中宗。而《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中,却从未明确记载这一细节。更令人震惊的是,墓志将安乐公主称为 "勃逆宫人",与正史中 "悖逆庶人" 的贬号存在差异。
这方墓志的出土,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它不仅改写了安乐公主的历史形象,更让那段波谲云诡的盛唐宫廷斗争,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公元 684 年,唐中宗李显被母亲武则天废黜,贬为庐陵王,流放房州。在流放途中,韦皇后生下了一个女婴。当时李显连一块像样的襁褓都没有,只能脱下自己的衣衫包裹婴儿,因此为她取名 "裹儿"。
这个在困境中诞生的女婴,就是后来的安乐公主。虽然童年生活颠沛流离,但李裹儿生得花容月貌,聪慧过人,深得父母宠爱。公元 698 年,李显被召回长安复立为太子,李裹儿也被封为安乐郡主,回到了权力中心。
神龙元年(705 年),神龙政变爆发,武则天被迫退位,李显复位。李裹儿被晋封为安乐公主,开始了她极尽奢华的人生。据《新唐书》记载,安乐公主 "光艳动天下,侯王柄臣多出其门",她的府邸极尽奢华,甚至超过了皇宫的规格。
然而,这位天之骄女的命运,却在权力的漩涡中逐渐扭曲。
安乐公主的政治野心,在李显复位后彻底爆发。她不仅插手朝政,卖官鬻爵,甚至萌生了成为 "皇太女" 的想法。据《新唐书》记载,安乐公主曾 "自做诏书,蒙住前面的内容,请中宗画押",而李显竟笑着答应了她的请求。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安乐公主与母亲韦皇后、驸马武延秀等人结成政治同盟。她们广结党羽,排挤异己,甚至试图废黜太子李重俊。景龙元年(707 年),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诛杀了武三思父子,但最终兵败被杀。
这场政变的失败,让安乐公主更加肆无忌惮。她不仅强夺民田修建定昆池,还与太平公主等公主 "各树朋党,更相攻击",将朝廷搅得乌烟瘴气。
景龙四年(710 年)六月,唐中宗李显突然驾崩,终年 55 岁。关于他的死因,《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均记载为 "遇毒暴崩",但并未明确凶手是谁。
然而,安乐公主墓志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志文中写道:"密行鸩毒,中宗暴崩",直接指认安乐公主参与毒杀父亲。这一记载,与正史形成了鲜明对比。
关于李显的死因,历来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李显可能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非被毒杀。然而,墓志的出土却让这一争议更加复杂。志文中还提到,安乐公主 "又欲拥羽林万骑,率左右屯营,内宅之中,潜贮兵甲",试图发动政变推翻唐睿宗和太平公主。
这些记载,将安乐公主推向了风口浪尖。她究竟是弑父谋逆的罪人,还是被政治斗争抹黑的牺牲品?
唐中宗死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试图效仿武则天,掌控朝政。她们立李重茂为傀儡皇帝,韦皇后临朝称制,安乐公主则加紧谋划成为 "皇太女"。
然而,她们的野心引起了李唐宗室的强烈不满。景云元年(710 年)七月二十一日,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史称 "唐隆政变"。当禁军攻入宫中时,安乐公主正在对镜画眉,仓促间逃至右延明门,被士兵斩杀,年仅 25 岁。
安乐公主死后,唐睿宗下诏将她追贬为 "悖逆庶人",并按二品官的礼节安葬。然而,墓志中却称她为 "勃逆宫人",这一差异引发了后世学者的广泛关注。
安乐公主墓志的出土,让正史记载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志文中对安乐公主的评价,与《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墓志称安乐公主 "禀性骄纵,立志矜奢",而正史则更多强调她的政治野心和荒淫无度。
学者陈晓捷指出,安乐公主的葬礼是在景云元年十一月十三日举行的,而追贬 "悖逆庶人" 的时间是在同年七月,因此墓志中 "勃逆宫人" 的称呼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这一发现,揭示了墓志撰写时的政治背景。
此外,墓志中还提到安乐公主 "潜贮兵甲",试图发动政变,这一细节在正史中并未记载。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墓志撰写者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需要,对安乐公主进行的抹黑。
安乐公主的一生,是盛唐宫廷权力斗争的缩影。她的墓志,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政治的产物。墓志与正史的矛盾,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立场下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
从墓志的记载来看,安乐公主确实参与了政治斗争,甚至可能涉足弑父谋逆。然而,正史对她的评价是否完全客观,却值得深思。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女性参与政治往往会被污名化,安乐公主的遭遇,或许正是这种社会观念的牺牲品。
如今,安乐公主的墓志静静地躺在博物馆中,它用冰冷的文字,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而关于她的真相,或许永远无法完全揭开。但正是这种扑朔迷离,让历史变得更加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