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历史上曾流传过一个故事,说在灵山之战中,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因警备三旅无法抵挡敌人的进攻,导致了灵山阵地的失守。于是,他强令刚刚做过阑尾手术的聂凤智立刻上前线指挥作战。聂凤智最后在担架上指挥战斗,帮助部队夺回了阵地。这一故事因为来源可靠,流传甚广,许多人认为它几乎是定论,成了历史事实。
然而,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简单。早在2006年,聂凤智将军的夫人何鸣就曾看过这个故事,并对此作出了澄清。事实上,同年,《铁军》杂志第一期和《人民前线》杂志上刊登了纪念许世友将军诞辰100周年的文章。何鸣看到这些文章后,提出了诸多不同的意见。比如,文章中称许世友是27军的首任军长,实际上,这一说法存在错误。许世友确实是华野九纵的首任司令员,但九纵改编为27军是在1949年2月,此时许世友早已不再担任司令员,指挥27军的是聂凤智。因此,聂凤智才是27军的首任军长。
面对他人质疑她“吹毛求疵”,何鸣则有不同的看法,她直言道:“我小气吗?我在斤斤计较吗?我这样做对不对?过分吗?我并不是无理取闹,许司令在我面前我也这么说,事事求是嘛。”何鸣明确表示,她这样做不是针对许世友,而是基于历史事实,尊重真实的历史,不容许任何误导。
在这些文章中提到的“灵山之战”,其实有过多次发生,最著名的便是解放青岛和即墨的战斗。文章表述也提到了灵山阵地的重要性。许世友曾在回忆录中提到:“灵山位于即墨城北,是胶东前线的一个重要战略点,它不仅是通往莱阳的门户,还能威胁到敌军的青岛、崂山地区。失守灵山,不仅会给我军的胶济路作战带来极大的风险,还会威胁到我军的侧后安全。”
从历史背景来看,灵山之战发生在1946年,许世友强令聂凤智上前线的事情正是发生在这时。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派遣王耀武进驻山东,试图通过控制胶济铁路来打通与津浦铁路的连接。王耀武在1946年6月集中五个军十五个师对胶济铁路进行进攻,扬言“半个月内打通胶济铁路”。许世友根据中央指示决定采取运动战的策略,延缓并扰乱敌人的进攻。
到了1946年9月,国民党军队在胶济铁路西段集中兵力发动进攻。而位于胶济路东段的暂编十二师,原本从即墨出发向东北假意发动进攻,却突然北移,袭击了灵山阵地。由于防守力量不足,且警备三旅未能充分准备,灵山阵地最终被敌军占领。许世友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意识到敌人进攻胶济铁路西段只是为了牵制我军的主力,真正的目标是东线,试图威胁我军胶济路作战的侧后防线。
事态严重,许世友非常愤怒,他严厉批评了警备三旅:“连大门都看不住,干什么的?麻痹大意,打仗能这样吗?运动战是不能随便放弃阵地的,有些重要的点,不能丢!”然而,警备三旅本是新组建的部队,战斗力本就不强,尽管两次尝试反攻灵山,却都被敌人击退。
此时,许世友想到了聂凤智,但正巧聂凤智刚刚做过阑尾炎手术,正在后方休养。许世友起初并不知道这一情况,直到听到参谋的汇报后,他才得知聂凤智的病情。许世友立即指示:“告诉医生,用绷带给他扎紧点,担架抬上去,打完了再回来休息。”
聂凤智的确是在担架上指挥了战斗,帮助部队最终收复了灵山阵地。然而,这段传闻与真实情况存在一定差距。根据何鸣的回忆,许世友早就知道聂凤智刚刚做过手术,甚至在聂凤智手术后,许世友特地驱车前去探望过他。聂凤智是在烟台战役之后动的阑尾炎手术,而许世友探望他,是在胶济路战斗间隙。
在去之前,许世友曾打电话到医院表示要去探望。聂凤智听到后,心里有些感慨:“我只是小病,许司令这么远跑来看我,肯定是有任务。”当许世友走进病房时,他并未谈论前线的战事,而是简单问道:“老聂,你感觉怎么样?”聂凤智答道:“好了,没事。”但许世友显然不会仅凭聂凤智的一句话就决定,他观察了一会,发现聂凤智的身体状况并不差,便没有强迫他上前线。
然而,聂凤智很清楚,许世友这样关注前线,肯定是有任务交给他。最终,许世友才稍微松口:“灵山打了很久,伤亡也大。”聂凤智听后,立刻决定要出院:“我去,和医院院长商量一下。”许世友眼睛瞪得溜圆:“开什么玩笑,不行!”
许世友严辞拒绝了聂凤智前往前线的请求,并转身离开了病房。何鸣回忆说,许世友离开后,聂凤智与医院院长商议出院事宜,并在出院后要求医院稍微调整绷带,以便更好地包扎伤口。最终,聂凤智带着许世友的叮嘱,前往前线。直到战斗结束后,许世友才再次让聂凤智回医院继续休息。然而,聂凤智撕开包扎伤口的绷带,发现伤口已经完全愈合了:“仗打完了,伤口也愈合了,怎么还要休息呢?”
尽管历史传闻与事实接近,但在细节上却有所出入。何鸣最初并未过于计较这些差异,毕竟这篇文章出自部队杂志。然而,随着文章在多家媒体转载,影响力越来越大,她决定站出来发声。传闻中的故事,尤其是许世友的“用担架抬上去”的话语,让许世友显得过于不近人情,似乎在批评聂凤智的“消极避战”。
何鸣认为,虽然杂志文章可能只在小范围传播,但一旦被大报转载,影响便不可小觑。更让她无法接受的是,这篇文章在刊登前并未征得她的同意。在多方的推动下,《铁军》杂志编辑亲自上门道歉,并承诺在下期杂志中刊登一篇澄清文章,以更准确地还原历史真相。何鸣与胡松植(聂凤智的传记作家)共同审核并调整了文章中的细节,最终确保历史的真实性得以呈现。特别是关于许世友的部分,文章中决定将其称为“许司令”,以此表达对许世友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