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时务者为俊杰。
我们看看当时张昭提出投降曹操时是个什么局势。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已经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西部军阀马腾、韩遂名义上臣服于曹操,汉中张鲁和益州的刘璋也对曹操表示敬意,只有荆州刘表和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公开和曹操作对。
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刘表病死,其子刘琮举众投降,刘备又被曹操击败,狼狈南逃。
曹操降服荆州后,接管了荆州的水军,具备了沿长江水陆两栖作战的能力。
此时的曹操有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正顺长江东下,志在收服江东。
从实力对比来看,曹操名义上拥有全国的力量,而孙权只不过保有江东一隅之地,曹操有号称八十万大军,孙权只不过数万之众。
这就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把谁叫来算这笔账,大概率也跟张昭一样,选择投降。
现在投降,还能继续保有官禄,如果等到曹操用大军将江东碾碎再投降,那结局只有传首洛阳了。
张昭作为孙策任命的头号托孤大臣,不得不为孙氏一族的前途考虑,根据当时的形势,投降曹操是最优选择。这就叫识时务者为俊杰。
当孙权召集江东重臣开会讨论应对之策时,在座的大臣都主张投降,张昭只不过是他们的领袖而已。
但孙权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想投降,他还想雄踞江东,凭借江东之地,发愤图强,待来日吞并中原。
不投降就得和曹操冒死一战,他需要支持者,而恰巧鲁肃和周瑜不安于做臣子的臣子,他们也想做王侯将相,就极力撺掇孙权联刘抗曹。
孙权想当皇帝,鲁肃周瑜想出将入相,他们君臣一拍即合,随即决定赌上身家性命,搏一个大富贵。
吕思勉在《三国史话》中,评价鲁肃和周瑜是“致乱”之人,如果不是他二人的极力主战,孙权恐不会孤注一掷的和曹操打赤壁之战。没有赤壁之战,曹操能够快速的收服江东,刘备也不可能入主荆州,届时荆州和江东悉数平定,益州、汉中和西凉军阀则可传檄而定。曹操能提早几十年统一华夏,华夏也少受些战乱之苦,从此视角来看,鲁肃周瑜确实是致乱之人。
但是,以张昭为首的鸽派,输给了以鲁肃周瑜为首的鹰派,孙权又倾向于鹰派,故而张昭的主降论被抛弃。
孙权赢得赤壁之战也是一个侥幸,按照正常的战力对比,他是绝没有机会赢曹操的,而偏偏就发生了意外,导致曹操败北,这也算是天意吧。
曹操败北的主要原因不是孙刘联军多么厉害,也不是周瑜多么雄才大略,而是因为曹军水土不服,军中发生了瘟疫。
曹操的大军因为瘟疫导致战力锐减,被周瑜抓住机会一举击溃,鹰派终于实现了他们对孙权的承诺。
周瑜等鹰派的获胜,自然就衬托出张昭等鸽派的软弱无能,这就是结果决定论。如果赤壁之战周瑜失败,曹操大军横扫江东,那孙权连哭的机会都没有了,吴侯肯定是做不成了,大概率是要传首洛阳,悬挂在城门口晒成肉干。
张昭受孙策托孤重任,为孙权提一个稳妥的建议,没什么毛病,谁做生意不留点本钱,哪能全部all in。高风险只有少数时候得到高回报,大多数时候都是血本无归。
张昭因为赤壁之战和孙权的意见相左,从此失去了孙权的信任,他被排挤出军政决策中心,尽管如此,张昭在孙吴的地位仍旧尊贵,毕竟是孙策的托孤大臣,势力还是有一些的。
话说回来,张昭主降并不意味着就是对孙权不忠,毕竟是给君主提建议,至于你是否采纳,还是你自己说了算,但事后孙权对张昭进行打压,就有点不够厚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