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美国迅速转向冷战思维,随着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冷战的序幕正式拉开。到1947年,“杜鲁门主义”进一步明确了冷战的基本框架和对苏政策的立场,标志着冷战的全面爆发。
然而,尽管冷战的局势已经初步形成,美国还缺乏一套清晰、系统的战略指导思想。在这个关键时刻,乔治·凯南,一位化名为“X”的“苏联通”专家,通过美国《外交》季刊发表了八千字的《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也就是广为人知的“X报告”。在报告中,凯南系统地提出了“遏制苏联”的战略主张,这一理论最终成为美国冷战时期对苏政策的基石。正因如此,凯南被誉为“遏制政策之父”。
凯南的“X报告”迅速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此前在苏联担任驻苏大使馆职务多年,虽然凯南并未取得太大的政治成就,但凭借其深刻的战略洞察,他很快被提升为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室的首任主任。尽管凯南的职务生涯时有波动,但他的遏制战略一直贯穿到苏联解体之时,成为美国对苏政策的基本框架,这也使他被视为美国最杰出的战略家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是一场极其残酷的战争,它也重新洗牌了国际政治格局,全球的政治版图发生了剧变。战后,传统的列强纷纷衰弱,苏联和美国脱颖而出,成为全球两大超级大国。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殖民地民族则掀起了独立浪潮。对于苏联,乔治·凯南采取了“遏制”政策,而对新中国,他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在1947年之前,乔治·凯南曾公开表示自己对东亚一无所知,从未到过这一地区,也对其文化没有太多兴趣。然而,尽管如此,凯南依旧深度参与了战后美国东亚政策的制定。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之前,杜鲁门政府的东亚政策明确将日本作为战略核心,逐步脱离中国,计划从朝鲜半岛撤军,同时也将东南亚作为遏制苏联的重要战线。这些战略决策与凯南的政策建议紧密相关。
朝鲜战争后,凯南的职务经历了波动,他一度转向学术领域,但随后又回归政策规划室继续担任主任。此时,他与美国政府的东亚政策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凯南更倾向于政治遏制苏联,而美国政府则主张采取军事手段进行遏制,这种理念上的冲突,可能也是凯南职场起伏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凯南的眼中,美国应当承认新中国的合法性,反对越过“三八线”的军事行动,反对美日军事化同盟,支持从韩国撤军等政策。然而,这些主张显然与当时的美国政府立场相悖,凯南的政策未能得到广泛采纳。然而,凯南的影响力仍然体现在促成了朝鲜停战谈判,尽管这场谈判的结果更多是出于美国的迫不得已。
凯南并不主张敌视中国,也不认为与中国的直接冲突是必要的。但他为何持如此立场?有观点认为凯南深知中国文化底蕴的强大潜力,因而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然而,真相却并非如此。凯南的核心观点并非重视中国,而是看不起中国!
当时的东亚地区,只有日本才是经济和军事的中心。凯南认为,日本是美国东亚战略的根基,而中国、朝鲜半岛乃至东南亚,对美国而言并不具有特别的战略意义,甚至可以被牺牲。因此,他认为中国在未来不会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和军事大国,也不会对东亚局势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对美国的战略构成威胁。
事实上,凯南并非个例。当时的美国普遍低估中国的潜力。例如,曾任驻华大使的马慕瑞公开批评中国人的民族性,认为中国不可能实现工业化。直到中国取得抗美援朝胜利、成功爆炸原子弹,并在新中国大建设中取得显著成就时,凯南依然未改变自己的看法。
到了1972年,在美苏争霸的背景下,中国的战略地位逐渐凸显,尼克松访华成为历史转折点。然而,凯南依然持批评态度,认为中国对美国没有太大的战略意义。即使到1996年,凯南依然在访谈中表示,他看不出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政府间关系有什么意义。
到了21世纪,尤其是2001年之后,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力量。但凯南依然持保守观点,认为中国不具备对美国构成战略影响的能力,并表示他无法理解美国公众对中国的“迷恋”,坚信中国不会成为美国的主要盟友。
关于凯南的观点,仍然有几点值得深思。首先,流传的“凯南因被中华文明的魅力打动而主张不敌视新中国”的说法,显然是一种误解。究竟这种误解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目前难以考证。但随着中国崛起,这一误解却被一些人赋予了神话色彩。其次,凯南对中国的判断错误,根源在于他从未真正重视中国,甚至可以说,他根本看不起中国。事实上,在2008年之前,几乎没有其他美国战略家预测到中国会成为超级大国。美国的历史短暂,缺乏对拥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中国的深入理解。最后,西方的战略水平不应被过高估计,尤其在涉及中国时,西方往往因近代历史的影响,带有偏见和低估。没有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缺乏“知己知彼”的智慧,又怎么能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