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开元十九年设立“尚父庙”祭祀姜尚姜子牙时,以张良配享,另有十位名将从祀,其子唐肃宗李亨在上元元年将“尚父庙”更名为“武成王庙”,继续以张良为副祀,并另设九位名将从祀,这就是著名的“武庙十哲”。这些名将从左到右依次为: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在当时的制度中,右侧的名将地位更高,而张良被尊为首位。“武庙十哲”被雕刻成坐姿雕像,但至于“武庙七十二将”的说法并不明确,历朝武庙中的名将坐像和站立画像的数量并不一致,常常有所变动,比如宋朝武庙中的名将就并非固定为七十二人,而是通过凑数的方式加入不同的名将。
在这种变动中,“武庙七十二将”内包括了九位三国时期的名将:诸葛亮、张辽、关羽、周瑜、陆逊、邓艾、张飞、吕蒙、陆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国演义》中,这九位名将中的六位才真正交过手——即张辽、关羽、周瑜、陆逊、张飞、吕蒙,而诸葛亮并非武将,邓艾和陆抗在成名时,其他六位已不再活跃战场。
陆逊的白衣渡江之计对三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陆逊在拿下荆州的过程中,巧妙运用了一个毒计——“云长倚恃英雄,自料无敌,所虑者惟将军耳。将军乘此机会,以陆口之任让他人,利用虚弱使荆州无备。”《三国志》中的记载同样提到,关羽虽然英勇,但因为过于自信,未能及时防范陆逊的攻击,最终致使荆州失守。周瑜、张飞和关羽与陆逊、吕蒙的矛盾尤为深刻,因此即使是身处同一武庙,东吴与蜀汉的武将依旧不能和睦相处。
在这场历史性的恩怨中,三方的立场和矛盾几乎不可调和。尤其是张辽和关羽之间的深厚情谊,他们在战场上互有生死之交。张辽曾在白门楼时,被曹操命令处死,但关羽为救张辽,跪求曹操宽恕。关羽不肯屈膝于曹操,这段情谊深刻而深刻。正是这种深情,才使得张辽在面对关羽的敌人时,毫不犹豫地站队。张辽的立场早已明确:在面对东吴的敌人时,任何时候都会站在关羽一方。
接下来,三国名将们的对抗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在这场历史的较量中,吕蒙无疑是最先被干掉的目标。吕蒙尽管聪明机智,但在武庙中的位置却始终不被看好。吕蒙的背叛行径(如袭取荆州)在历史上受到很多批评,尤其是他背刺盟友的行为让他名声扫地,因此他被许多历史爱好者认为不配入列武庙。吕蒙在历史上的“轻果妄杀”,无疑是他没能在武庙获得尊重的原因之一。
东吴的武将整体并未具备超群的个人战力,他们更多依赖策略和阴谋来取胜。而关羽、张飞、张辽等蜀汉武将则以实际战功和勇猛的个性赢得了战场上的胜利。关羽、张飞和张辽在战斗中往往能以少胜多,表现出压倒性的优势,尤其是张辽在与东吴的战斗中屡建奇功,打破了“东吴虎臣”的神话。
张辽与周瑜的矛盾也非常突出。张辽早年与曹操结下深厚的关系,而周瑜则长期在东吴内部布局,一心想要削弱蜀汉力量。张辽从未对周瑜心存敬意,而周瑜同样无法容忍张辽的存在。在武庙中的争斗,张辽可能会选择更加强硬的立场,最终对周瑜的挑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与张辽和关羽、张飞的密切合作相对的,是周瑜和陆逊这两位东吴名将。两者不仅在战场上各具特色,而且在策略和决策上同样有着极大的影响。周瑜在赤壁之战后声名大噪,而陆逊的火烧夷陵同样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然而,这些胜利背后伴随着的是大量无辜生命的牺牲,也为周瑜和陆逊的命运埋下了隐患,周瑜死于三十六岁,陆逊的家族也在后代遭遇了重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于血腥战争的传统看法。
对于朝代的帝王来说,选择哪些武将作为从祀配享的对象,往往不仅仅是出于战功的考虑。许多帝王在甄选武庙从祀的名将时,常常夹杂着个人的政治倾向和历史背景。吕蒙为何能在武庙中稳坐位置,可能是因为他在“草根逆袭”中的典范性,但从真正的历史角度来看,吕蒙的战绩与张辽等人相比,确实相形见绌。如果真要讨论谁更适合在武庙中占有一席之地,张辽理应被尊为武庙的主力,而吕蒙的地位则显得有些牵强。
自宋真宗之后,帝王们不再进行泰山封禅,武庙的配置也发生了变动。因此,吕蒙是否能够继续保持在武庙中的位置,成为了历史爱好者讨论的一个有趣话题。总之,若按照实际的战功和历史影响来评判,吕蒙的画像早该被移出武庙,而张辽则应当享有更高的地位。
如果让您来选出武庙中的名将,吕蒙的画像还能保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