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替魏延叫屈:这么有本事的大将,诸葛亮为啥老针对他?要我说啊,这事得掰开了揉碎了看 —— 魏延确实是块打仗的好料,但他那桀骜不驯的脾气,搁谁手底下都得头疼。当年他刚投降刘备时,诸葛亮说要杀他,明眼人都看出来:哪是嫌他不忠不义,分明是看他一脸傲气,想敲打敲打这愣头青。
要说魏延对刘家的忠心,那是没话说。他从刘备的亲兵一路往上爬,最让人惊掉下巴的是汉中太守的任命 —— 当时所有人都以为张飞稳坐这个位置,结果刘备偏偏选了魏延。这破格提拔背后,是魏延实打实的能力:他守汉中搞出 "重门之计",让魏军十几年不敢南下,妥妥的防御大师。但他这性子也真是绝了:见了领导不卑不亢,见了同事鼻孔朝天,除了刘备和诸葛亮,谁都不放在眼里。
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根本不是针对,而是 "又爱又怕"。爱的是他打仗敢出奇招(比如 "子午谷奇谋"),怕的是他太桀骜容易坏大事。街亭之战时,大家都以为魏延该去守要地,可诸葛亮偏让他带主力进攻 —— 这其实是分工不同:魏延是攻城拔寨的猛将,守街亭这种稳当活,反而适合谨慎的马谡(虽然马谡后来掉了链子)。真正的隐患是魏延和杨仪的死结:一个是打仗狂人,一个是后勤管家,两人能在军营里拔刀互砍。诸葛亮活着时还能按住这两头犟驴,临终前特意设了个局:让杨仪带队撤退,魏延断后。他算准了魏延不肯听杨仪的,必然率部单干,到时候就有理由收拾他了。
诸葛亮一死,魏延果然炸了:"丞相死了我还在!凭啥听杨仪的?" 他带着部队就想继续北伐,结果被杨仪反咬一口说要谋反。其实魏延哪有反心?他就是咽不下这口气。但他平时得罪的人太多,关键时刻没人替他说话,最后被马岱砍了脑袋。这里头诸葛亮有没有责任?有,但更多是帝王心术:他知道自己死后没人能镇住魏延,与其留个定时炸弹,不如借杨仪的手解决掉。至于说 "不用益州人导致人才断档",这确实是蜀汉的大问题:刘备集团骨子里信不过本地士族,荆州派一完蛋,益州人就等着看笑话呢。关羽丢荆州、魏延被内斗搞死,表面是个人悲剧,深层都是蜀汉政权的结构性矛盾。
说起来魏延和关羽真是一对 "难兄难弟":关羽狂傲丢了荆州,魏延桀骜送了性命。但他俩又不一样:关羽是 "狂在表面",对士兵好得没话说;魏延是 "傲在骨头里",连同事都不放在眼里。诸葛亮杀魏延,和曹操杀杨修有点像:不是不能用,是怕自己死后没人管得住。至于说 "如果刘备活着会不会杀魏延"—— 看看刘封的下场就知道了:在权力面前,哪有什么绝对信任?魏延之死,既是他个人的性格悲剧,也是蜀汉集团权力交接时的必然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