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96年,魏国的贤明君主魏文侯去世,继位的魏武侯接过了权力的交接棒。仅仅一年后,魏国的改革者李悝也去世,这对魏国的黄金搭档也相继离开了历史的舞台。魏武侯继位后的二十多年,是属于他个人努力与雄心的年代。
那么,在魏武侯的统治下,他到底做了哪些事呢?
其实,从魏武侯的谥号“武侯”便能一目了然。他的一生,几乎就是“武”字的写照。即位后,魏武侯花了大部分时间在外征战,他的军队几乎遍布整个战国六国——与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郑国、宋国等一众诸侯展开过对抗。这些战争无论胜败,他几乎都没吃过亏。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魏武侯继承了魏文侯的家业,继续在外征战,打响了魏国的威风,令魏国的声势一度达到顶峰。可以说,在魏武侯的治理下,魏国的历史进入了最为光辉、最为威风的时期。
然而,在这耀眼的外表背后,魏国却忽视了三个深刻的隐患,这些隐患为魏国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魏文侯时期,魏国人才济济,李悝、吴起、西门豹、乐羊等一批文臣武将通力合作,推动国家强盛。魏文侯广纳贤才,无论贵族出身、是否魏国本地人,魏文侯都能一视同仁,唯才是用。
然而,魏武侯继位后,用人理念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两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用人偏好有所改变——特别是对吴起的态度。
第一个故事:
魏武侯刚刚登基,需要选择新的相邦。吴起凭借自己的能力、资历、以及为魏国立下的赫赫战功,认为自己理应担任这个职位。然,最后却是一个名为田文的人担任了相邦,而田文的各项条件明显不如吴起。
吴起一时无法平静,愤怒找田文“算账”,两人当场比拼各项能力:吴起无论在军事指挥、武力、智谋乃至内政上都优于田文。然而,田文却说出了这样一番话:“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魏武侯刚刚继位,局势不稳,怎能让能力太强的吴起来掌控大权?魏武侯显然更信任田文这种能稳定局面的选项。
吴起虽有高强的能力,但却忽略了领导选人更看重的是“是否听话”。很多时候,职场中的升职加薪并不总是与能力挂钩,听从指令,稳定局面才是领导最重要的考虑。
第二个故事:
有一次,魏武侯与吴起共同巡视河西防务。魏武侯看到那里的山河险峻,防线稳固,十分高兴,认为这里是魏国的宝贵财富。而吴起却冷静地反驳:“江山在德不在险。”他认为魏国的安危不仅仅取决于自然屏障,更取决于国家的内部治理,和领导者的用人之道。这句话虽然直击要害,却让魏武侯感到不悦。吴起的这一番话,实际上是长期情绪积压的爆发。魏武侯在用人上偏重出身和亲近关系,吴起的能力与忠诚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最终他选择离开,投身楚国。
魏武侯的用人哲学,无疑是对魏国未来的一个隐患。从吴起到商鞅、孙膑等人才的流失,逐渐显示出魏国在用人上的困境。
魏文侯深知魏国的强盛与三晋合并息息相关,而合力则强,分裂则弱。在魏文侯的时期,魏国与赵、韩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尤其是对赵国的牵制,魏文侯采取了更加审慎的策略,确保魏国与其他两个国家的合作关系。
然而,魏武侯过于依赖强大的武力,并且对赵国采取了过于强硬的政策。公元前386年,魏武侯向赵国的新都邯郸发动进攻,这一举动彻底打破了魏国与赵国的关系,也导致三晋之间的联盟彻底破裂。
魏武侯的过于好战,最终让魏国陷入了四面受敌的困境。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南有楚国,北有赵国,魏国面临着异常复杂的战略局面。魏武侯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战略突破口,也没有采取果断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
魏国的战略失误在后来愈加明显。在“李悝变法”的基础上,魏国曾拥有一度强大的国力,但却始终没有明确的战略方向。魏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却未能有效利用地理优势,最终错失了宝贵的战略窗口。
如果当时的魏国能够集中力量突破赵国、韩国,夺取战略高地,那魏国的未来或许会大有可为。但魏武侯未能将此战略付诸实践,错失了大好的时机。
如果我们回顾历史,魏国当时本有四个战略选择,其中最有潜力的便是集中力量攻占关中。关中平原的地理优势与秦国当时的低谷期,如果魏国能够果断出击,便能够扭转局面。
然而,这一切终究是未曾实现。魏武侯的错失,魏国的“战略混乱”,让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国家渐渐走向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