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9月的一个深夜,3纵机要科办公室里,气氛紧张。4纵副司令员韩先楚急匆匆地敲响了办公室的门,迎接他的是4纵7师政委李伯秋的妻子——孙敏。她是一名机要科的译电员,负责处理重要的电文和文件。
韩先楚手中紧握一张急需翻译的纸,焦急地对孙敏说道:“请赶紧把这张纸翻译成电报,发给东总!”孙敏接过纸,眼前的字迹凌乱,内容竟然是一份作战计划。纸上的字写得潦草不堪,错误百出,有几个字还被圈起来,显然是因为韩先楚自己并不认识那些字。
孙敏有些困惑地盯着这份看似杂乱无章的电报,韩先楚见状,立刻耐心地逐字逐句地讲解给她听,特别强调某些句子必须加括号,表明它们的重要性。孙敏明白这些话的意思,但她提醒韩先楚,单纯用括号并不能完全体现这些内容的重点。韩先楚焦急万分,坚决地回应:“不管你们怎么做,最重要的是表达我的意思!”然后,他便坐在那里,焦急地等待孙敏将电报翻译完成。
提起韩先楚,老一辈的军人常常满怀敬仰与怀念。他在敌人眼中被称为“旋风将军”,在敌方的情报档案中,韩先楚的文件厚重得令人震惊,堪称同级将军中的典型。他的名字几乎是他们最为头疼的一个。
韩先楚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少年时便显示出非凡的胆略和勇气。他喜欢带着小伙伴们与邻村的孩子们打架,未曾有过畏惧。即使在危险的时刻,他也毫不退缩。比如,他经常爬上大树,或是用木头漂流于湍急的河流中,尽管面临着生死的威胁,但他总是乐此不疲。
这种大胆的精神,或许正是韩先楚日后能成为四野乃至共和国顶尖将领的根本原因。打仗时,他喜欢冒险,总能在险境中寻找到转机。他善于出奇制胜,临危不惧,每每在生死存亡之际,挺身而出,如猛兽般勇猛,势不可挡。
韩先楚最擅长的战术,便是那种没有明确命令的战斗。在关键时刻,他总是从实际出发,而非死板地执行上级命令。正因如此,韩先楚和上级发生过不止一次的冲突。
1936年5月,韩先楚带领红十五军团第78师经过宁夏定边时,遇到敌军马鸿逵部的一个营。敌人固守定边坚城,一动不动。韩先楚没有贸然行动,而是绕着定边城转了好几圈,发现城池虽然坚固,但并非不可攻破。就在他考虑如何突破时,红一方面军司令彭德怀发来命令,要求他绕道继续行军。
许多指挥官可能会立刻执行这一命令,但韩先楚并没有。他把彭德怀的命令暂时放到一边,带领部队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最终攻下了定边。彭德怀得知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发来贺电称赞:“你们机动灵活,攻克定边,值得庆祝。”
从红军时期到抗战,韩先楚一直不显山露水,担任中级干部,默默无闻。然而,到了东北战场,他在林彪麾下大放异彩,屡立奇功。
林彪非常注重实际战场上的表现,他倾向于提拔那些能在实际战斗中灵活应对、勇于打“没有指挥”的战争的将领。因此,林彪常常越级提拔那些勇敢且具备战略眼光的军事人才。
1946年3月,杜聿明调遣主力四次进攻临江,而林彪则带领部队对抗敌人。在此次行动中,3纵司令曾克林和4纵副司令韩先楚被委派组成临时指挥部,统一指挥3纵和4纵的10个师,迎击敌军。然而,曾克林和韩先楚在敌军选择上产生了分歧。曾克林认为应当集中力量攻击敌人北路的93军暂20师,因为这支部队装备差,战斗力较弱。而韩先楚却认为应当进攻敌人的第89师,因为该师位于敌军的中部,装备精良,且有美式武器。
两人的分歧激烈,最终将两种方案上报,等待上级裁定。不到两个小时,陈云和肖劲光的回复就到了:“同意先楚同志方案。”指示中还明确指出:“由韩先楚、曾克林负责指挥。”
尽管韩先楚是副司令,曾克林是他的上级,但此次作战的指挥权最终由韩先楚掌握。4月3日,韩先楚带领部队成功将敌89师引入包围圈,经过10小时的激战,成功摧毁敌军,取得了胜利。此次战役,敌我伤亡比例高达25:1,堪称完美。
这一胜利也让林彪和罗荣桓对韩先楚的指挥能力赞不绝口。不久之后,韩先楚被调任为3纵司令员,正式接管了这支“旋风部队”。
东北野战军正在进行秋季攻势,东总要求3纵歼灭开原县的116师。在一次指挥会议上,罗舜初提出应当集中力量歼灭西丰的敌军,而韩先楚则坚持直接进攻敌人的威远堡,认为这样可以一击致命,削弱敌人的指挥中枢。
两人的意见冲突激烈,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决定将两种方案同时上报林彪。韩先楚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依旧亲自草拟了战斗计划。由于他的字迹潦草,孙敏忙得满头大汗,经过艰难的翻译工作,最终将战斗电报发送给了东总。
在林彪收到两份电报后,他认真分析了内容,并迅速做出决定:“完全同意先楚同志方案。”随即,他指示开始实施韩先楚的作战方案。
作战开始后,韩先楚依然选择亲临前线指挥,带领少数几名部队深入敌阵,成功掌握战场动态。经过一夜强行100多公里的行军,3纵的部队在第二天清晨,发动了对威远堡的总攻,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这场战役不仅令敌人损失惨重,也为3纵赢得了“旋风部队”的美名。韩先楚凭借过人的胆略和战略眼光,在之后的战场上屡创奇迹,成为共和国的传奇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