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亮
汉族,湖南祁阳人,中国书协会员,高校书法教师,中国书法兰亭奖、湖南省齐白石奖、永州市文艺奖获得者,中国书协首届“文修班”成员,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书法国培导师,湖南省书协行书展评委,永州市首届“技能大师”,永州市书法骨干教师培训导师,永州市“青年英才”,永州市高层次人才。
寻根:永州巷陌走出的书法家
在祁阳市黄泥塘镇欧亮老家的土墙上,总留着少年欧亮书写的痕迹。欧亮自幼喜爱书法,小时候便央求父母带他到祁阳浯溪碑林参观摩崖石刻,当摩崖石刻的铁画银钩如惊雷入魂时,那些深深嵌入山崖的《大唐中兴颂》的字迹,让他大受震撼。
此后每逢假期,浯溪碑林便常常能看到他的身影,或驻足观摩目识心记、或折枝为笔沙地作画、或悬腕默书衣袖生风,在一次次临摹和思考中欧亮被浯溪石刻书法艺术深深折服。他深知传统是书法艺术的生命之源,于是便系统研习历代名家法帖,尤以楷书(如北魏刻石、唐楷)、行书(王羲之、米芾)和隶书(《张迁碑》、《礼器碑》)用功最勤。
进入大学后,在恩师的指导下,更加注重对笔法、字法、章法的精准把握,通过长期的临摹与思考,淬炼出了“宁拙毋巧”的笔墨品格,这种对经典的敬畏与深入学习,为其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和稳固的根基。
破壁:碑帖合流的纸上交响诗人
在深入传统的基础上,欧亮并未止步于模仿,他深谙“笔墨当随时代”之理,致力于探索个人艺术语言的构建,当《兰亭集序》的流畅线条与《石门铭》的金石质感在宣纸上相撞时,欧亮突然洞见了书法的更多可能性,于笔墨间反复琢磨,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一是碑帖融合,刚柔并济。他巧妙地将碑学的雄强朴厚与帖学的灵动飘逸相融合。其作品线条既具金石之苍劲力度,又不失笔锋使转的流畅与韵味,呈现出一种刚健中含婀娜、雄浑中见精微的独特美感。
二是形式多样,诸体兼擅。他楷、行、隶诸体皆能,其楷书端庄大气,法度森严而不失生动;行书潇洒自如,气韵贯通,节奏感强;隶书古朴厚重,融入篆籀笔意,别具一格。
三是笔墨精妙,意境深邃。他十分注重笔墨的表现力,善于运用墨色的浓淡枯湿变化来营造丰富的层次和空间感。其作品不仅注重外在形式的完美,更追求内在意境的营造,或雄浑壮阔,或清雅隽永,或苍茫古拙,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的精神气质。
在他的不断打磨中,其创作的书法作品常被勒石刻碑于名胜古迹、文化地标,或被选用于重要文化工程、书籍题签。书法作品还多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兰亭奖等国家级权威大展。
传承:新火试新茶的文脉摆渡人
在创作自身作品的同时,欧亮也在思考如何让书法艺术作品走进群众,让更多的人喜欢书法、爱上书法。为此,他与市文联团工委联系,主动参与社会公益,在文化下乡、书法进校园、慈善义卖、送春联等志愿服务中为老百姓送上书法作品。
此外,作为省书法国培导师,他主动担任永州多地艺术顾问,参与书法教育、培养后学,传承书法艺术,他还出版了多部个人书法作品集及书法技法教材,系统总结创作经验,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源和实用书法技法指导。
从零陵区青年之家他手把手教孩子们执笔,到祁阳浯溪碑林他将书法鉴赏课变成流动的美育现场,从冷水滩区群众拿到春联的温暖笑颜到蓝山县留守儿童用毛笔撰写的“福”字中绽放的文化自信,这场千年书法文脉完成了最温暖的传递。
当金石碑帖的苍劲笔触融入百姓烟火时,当翰墨书香化作乡村振兴的文化薪火时,当书法艺术在孩童笔墨之间传承时,传统文化正以温润无声的力量浸润人心,这正是“笔墨当随时代”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