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是宋朝时期金人对岳家军的高度评价,由此可见,岳家军当年在战场上的战斗力有多么强悍和威猛!而统领这支精锐军队的正是宋朝的民族英雄岳飞。岳飞一生怀抱着强烈的民族大义,因此深得岳家军士兵的衷心拥戴。然而,当岳飞被含冤处死时,手下十万岳家军为何没有奋起救驾?这背后还有监斩官的身份值得一探究竟。
提起岳飞的冤案,在我国民国时期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至今,关于岳飞抗击金兵的故事依然在民间广为流传。为了纪念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百姓为他修建了宏伟的祠堂。而那个被视为大奸臣的秦桧,也被人们塑造出跪像,象征着千百年来他对自己当年陷害岳飞的罪行心怀忏悔。由此可见,岳飞在民众心中赢得了极大的同情与敬仰。
然而,这位忠心耿耿的将领,最终却被以“莫须有”的莫名罪名处死!无论在哪个时代,这样的冤案都足以激起强烈的民愤,更何况岳飞当时还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十万大军。那为何当初岳飞被处斩时,并未引发大规模的民变或兵变?经过查阅史料,小编总结出几个关键原因。
首先,当年真心想置岳飞于死地的并非只有秦桧一人,背后还有当时的赵构皇帝。事实上,赵构才是害死岳飞的最大幕后主谋。那个时期,赵构已被金兵的威胁吓得胆怯不已,只要能够促成与金兵和谈,无论对方提出什么苛刻条件,他都愿意接受。而岳飞在战场上给金军制造了巨大麻烦,因此金人坚决要求宋朝处死岳飞,声称只有这样才肯签署和约。另一方面,岳飞多次上奏抗击金兵,力求收复失地,迎回被俘的两位皇帝“靖康二帝”,这让赵构非常担心,一旦二帝回归,自己的皇位恐怕难保。种种因素之下,赵构最终对岳飞痛下杀手,先后发出十二道圣旨召他回京,然后将其囚禁入狱,步步为营。
其次,在我国自古流传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君思想。受此封建思想影响,虽然不少人对皇帝心存不满,但敢于起兵反叛者极少,这也是岳飞最终无力反抗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皇帝的十二道召旨,岳飞明知回京意味着死路一条,却依然稳住军心,坦然赴死,展现了其忠诚与担当。
再者,赵构与秦桧深知此案极不公正,害怕处斩岳飞会激起民众强烈反弹,甚至出现劫法场的暴动。为避免事态失控,赵构命令秦桧秘密将岳飞处死,这样一来,百姓和岳家军中想营救岳飞的人根本来不及行动,等消息传来时,岳飞已成“人头落地”。
最后一个关键原因,是赵构为了防范有人劫法场,特意指派了一位朝野皆尊敬的忠良后裔担任监斩官,这位正是名门望族杨家将的后代杨存中将军。杨存中在当时军功显赫,多次率兵解救京城危局,赢得百姓爱戴。若有人试图救岳飞,势必要先过杨存中这一关,武力和威望让反抗者望而却步。
换句话说,赵构清楚岳飞在朝野间拥有极高威望,贸然处死极可能引发兵变。但他巧妙借助杨存中的名声和军力镇压异议,同时严密控制局势,避免事态失控。古语云:“贼是小人,智过君子”,赵构的这一手段,正体现了他阴险狡诈的政治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