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6月的某一天,刚刚担任南京军区政委不久的廖汉生,竟然在电话中与总政治部的相关同志发生了激烈争执。事情的起因,是总政未经南京军区同意,私自从其他军区调来了两名复出工作的干部。廖汉生对此感到非常不满,认为这两位同志并不适合派往南京军区工作。
于是,廖汉生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想要阻止这次调动。然而,总政那边却明确表示,这件事已经决定,无法更改。廖汉生于是耐心地与对方沟通,详细说明自己遇到的困难和顾虑,但对方始终坚持己见,表示无法改变。终于,廖汉生忍不住了,愤怒地在电话中质问道:“既然事情已经定了,那还要找我商量意见干什么?”说完便挂断了电话,并决定向叶剑英元帅反映此事。
那么,这两位被调来的同志究竟是谁?为何廖汉生会坚决反对他们来南京军区?这其中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原因。被调来的正是原第一军的参谋长邓家泰和副参谋长张希钦。廖汉生拒绝他们的理由并非对他们不熟悉,也不是因为调动之前没有征求他的同意而心生不快,实际上,情况正好相反——他对这两人非常了解。
众所周知,廖汉生是从红二军团成长起来的干部,后来参加了西北野战军的战斗。一军的前身正是他长期效力的红二老部队,而他本人还是一军的首任政委。因此,他对邓家泰和张希钦这两位老同事、老战友的情况了如指掌。按理说,彼此熟悉,廖汉生应该欢迎他们到南京军区一起工作,毕竟熟悉的战友共事有助于提高效率和协作。
然而,廖汉生却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刚刚上任不久,他在南京军区的一次大会上,公开批评了军区内部存在的山头主义现象。他强调,军区各级干部必须讲究团结,不能搞小集团、小派系,大家都是为党和革命工作的,而非为个人或小团体。他严肃地表示,若有人在他任内搞山头主义,随时可以“打板子”。
结合这一背景,廖汉生认为总政调来的两名一军干部,虽是老熟人,但正因他们与他关系密切,调到南京军区会被外界误解成他借机拉帮结派,这对他刚刚树立的权威和形象极为不利。换句话说,如果刚刚上任不足三个月,他就调来了两位自己熟悉的干部,这无疑会削弱他在军区的威信,也会给军区内外造成不良影响。
更为复杂的是,军委此时又下达命令,要求南京军区的20军和武汉军区的一军进行调防。刚才他都反对一军的两名干部调来,现在一军整体要调防到南京军区,这必然会引发更大的误会。大家可能会认为,廖汉生刚到南京军区,便迅速调来了自己熟悉的部队,这样一来,他日后的工作恐怕难以顺利展开,压力自然倍增。
这两件事情叠加在一起,让廖汉生心中极为烦躁。虽然他清楚这些人事调动和部队调防都是由军委和总政高层决定的,他本人事先并未参与,也无法左右,但问题摆在眼前,军区内部难免会产生各种猜测和误解,给今后的工作带来麻烦。因此,他非常着急,不断与军委和总政治部相关人员进行沟通。
尽管军委和总政一再解释,这些调动早在他上任之前就已安排,与他无关,军区的同志们也基本能够理解,但廖汉生仍然觉得事情并不妥当,担心军区的官兵们不会轻易接受这种情况,难以解释清楚,反而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于是,他继续争取,频繁沟通,最终弄得大家都烦了,他自己也火冒三丈,索性扬言要去找叶帅反映实情。
廖汉生果真找到叶剑英元帅,向他坦陈自己的苦衷和考虑。叶帅听完后只是轻轻一笑,说他想得太多了,这事既然军委和总政已经拍板,就按既定方案执行即可。叶帅的话让廖汉生无话可说,只能无奈接受。
不过,廖汉生在这件事上表现出的无私精神和顾全大局的态度,确实令人敬佩,也值得我们今天认真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