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晚清同治年间的陕甘回民动乱,至今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但它依然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反思与借鉴。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上众多复杂的原因,有些人有意或无意地隐藏了事件爆发的真相,甚至遮蔽了许多关键的历史过程。历史的真实如果被掩盖,不仅难以让后人更好地理解过去,也容易为一些不实的谣言提供滋生的土壤。
只有当所有的真相都被暴露于阳光之下,大家才能从中获得客观与公正的认识,才能真正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种清晰而公正的史观,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生活,还能让我们更加珍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的和谐局面,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陕甘回民动乱爆发于1862年,清政府当时由于无力控制局势,导致了大约一年的“真空期”。 在这一年的空档期中,陕西的回民力量得以迅速壮大,期间的标志性人物就是多隆阿。动乱爆发后,多隆阿于1862年年底抵达潼关,并在1863年初成功攻占了回民军在同州的两个重要据点——羌白镇与王阁村。
同州即现代的渭南市大荔县,早在清雍正三年(1725年),便升为直隶州,十三年后(1735年)又升格为府,并设置了附郭大荔县。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年),潼关升为厅。与历史行政区划中的“附廓”相关,指的是县政府所在地与州、府等上级政府机关的治所设置在同一城廓内的状况。
羌白镇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地处该县的西南部,临近官池镇、城关镇等地, 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王阁村则位于大荔县的西南部。1863年,回民在此地发起起义,成为陕甘回民动乱的重要组成部分。
1862年9月,多隆阿攻占了苏家沟和渭城湾,造成约1.8万名叛军丧命, 这一战役的胜利迫使陕西的回民军不得不撤往甘肃。到了1864年4月,多隆阿攻占了盩厔,在进入城市时不幸中弹,最终因伤势过重,于5月中旬去世。
从某种意义上说,多隆阿成功平定了陕西的回民起义,但因为他的“迟到”(并非他本人有意),回民军得以在他到达之前联合起来,形成了强大的反抗力量。而在多隆阿准备继续进军甘肃时,他的突然去世使得局势更加复杂。后来,左宗棠接任陕甘总督,凭借着精心的战略,分步平定了这场动乱。
陕甘回民动乱的导火索,源自一起看似不起眼的“小冲突”——“买竹事件”。 事情发生在1862年春,一批回民退伍军人来到华州(今陕西华县)胜山小张村购买竹子,价格谈妥后便开始砍伐。然而,当竹子卖主的父亲突然现身时,他认为交易价格过低,想要反悔。但他并没有责怪儿子做生意不周,而是错误地指控回民砍竹子偷窃,引发了双方的冲突。
卖家感到亏损后,竟敲响了村中的防盗钟,这一举动让村民们不加分辨地举起了各种农具,冲向了回民买竹队伍,最终导致了两名回民的死亡。
面对这种局面,回民不得不向官府申诉,但当时的官府腐败不堪,偏袒汉族。当回民一方诉求未果时,《华县县志》记载了当时的荒唐判决:官府认为“汉伤回民,十以一抵,回伤汉民,一以十抵”,并且未对杀人者追责。
回民并没有选择暴力扩大战事,而是寄希望于法治与官府公正的裁决, 然而,官府的偏袒与不公激怒了回民,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当时华州的捕快秦英等回民带头行动,决定发动一场“游行示威”——即请愿,目的是为回民争取应有的权利。然而,官府并没有接受这一合理要求,反而将其视为“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而认定这些回民是“造反”。
在中国古代社会,“造反”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罪名,带有巨大的政治压力,几乎无法承受。遗憾的是,华州的官府就是这样将这个大帽子扣在了回民头上,造成了误解与谣言的蔓延,最终引发了更大规模的冲突。
官府的种种失误和不公直接导致了回民的反抗, 在回民抗议声浪不断壮大的同时,回民中的一些激进分子开始采取极端手段,报复性地攻击汉民村庄。随着局势的升级,回民的反抗逐渐演变成了对汉民的仇杀和屠戮,动乱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本是反对官府的不满情绪,最终演变成了民族间的血腥冲突,这也是为何陕甘回民动乱不能单纯称为“起义”的原因。
回民运动的领导者白彦虎, 出生于陕西泾阳,他原先加入清军,但在同治元年(1862年)回民起义爆发后,他也投入了这场战斗。虽然他在多隆阿的进攻下被迫退至甘肃董志塬,但他仍然被推选为陕西回军十八大营的元帅之一,继续进行抵抗。
白彦虎善于设伏,屡次击败清军,同时对汉民村庄进行烧杀抢掠,给陕西、甘肃一带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尽管在1869年反攻西安时被左宗棠击退,但他最终仍逃至甘肃,之后多次辗转新疆和中亚地区。
而左宗棠在平定动乱后的奏报中,客观地分析了陕甘回民动乱的根源, 他提到:“陕回之祸,由于汉、回构怨已久,起衅之故,实由汉民。”这种深入的反思和对问题本质的把握,为我们今天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历史事件时,要避免片面或偏见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