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年7月7日,河北赤城。
夜幕笼罩大地,柳河川的夏风带着一股腥气和血腥的味道。常遇春的帐篷内,烛光摇曳不定,这位四十岁刚满的开平王蜷缩在虎皮榻上,身体剧烈颤抖,仿佛陷入无尽的恐惧和痛苦之中。
他的指甲深深陷入掌心,喉间发出像野兽一般的低吼,皮肤下暴露的青筋如同蠕动的蚯蚓。站在一旁的随军医官急忙跪下,手中的银针刚触及到常遇春的腕脉,却突然发出“咔”的一声脆响,针断了。
医官浑身发抖,迅速后退,显然他知道,常遇春的病情已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突然,帐外传来了战马痛苦的嘶鸣声,北伐军的九万大军营火在风中忽明忽暗,宛如鬼火一般,令人心生寒意。
子时三刻,常遇春猛地坐了起来,双眼通红,似血般的眼睛充满了疯狂和痛苦,他撕裂锦被,狂笑着说道:“陈友谅、张定边,你们的鬼魂来索命了?”
话音未落,他猛地喷出一口黑血,血如泉涌,瞬间浸透了帐幔,随即气绝身亡。
消息迅速传到南京,朱元璋在宫中愤怒地砸碎了九龙杯,愤怒的吼声震彻了整个奉天殿。
三日后,北平密报抵达京城,报告称:常遇春暴毙前一晚,蒙古萨满在居庸关外焚烧人偶,诅咒文中赫然绣着“常”字。
从流民到柱石
1329年,常遇春出生在安徽怀远的一个贫苦农家。
元末的苛政如猛虎,江淮一带频繁发生饥荒,民众死于非命,饥饿的尸体遍布街头,这一切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少年时,他与乡民一起练武,手握弓箭,早早练就了一身出色的武艺,他能够在百步之外射中轻飘的柳叶。
有一次,村中遭遇山贼袭击,年仅16岁的常遇春独自守住了山口,用弓箭击退了三十多名山贼。从此,乡里便传颂起了“怀远神箭”的传说。
元末,天下大乱,红巾军起义席卷中原。1352年,23岁的常遇春为了躲避官府抓丁,不得已投奔了巢湖一带的山贼刘聚。然而,见识到刘聚劫掠百姓的残暴行为后,常遇春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大丈夫当救民水火,岂能沦为盗匪?”
不久,朱元璋率军攻占滁州的消息传来,震动了整个江淮。
常遇春乔装成商贩潜入滁州,见朱元璋整顿军纪、开仓赈灾的措施后,决定投效朱元璋。归途途中,因饥饿昏倒在田间时,他忽然做了一个梦,梦中金甲神人喝道:“主君将至!”
他惊醒过来时,正好见到朱元璋带领大军经过。
常遇春立马拦住马车,高声喊道:“愿随明公扫荡群雄!”朱元璋疑惑他是因为饥饿才投靠自己,冷笑道:“壮士莫非是饥民求食?”
然而,常遇春一把夺过侍卫的长枪,反手一掷,射穿了三寸厚的杨木,才让朱元璋意识到,他面前的这个人,绝非普通之辈。
锋芒初现
1355年7月,朱元璋准备渡长江夺取采石矶,却遭到了元将蛮子海牙率领的十万大军封锁。
战船被江心的铁索困住,先锋廖永安被箭射中落水,整个大军面临崩溃的危机。就在此时,常遇春驾轻舟突入敌阵,手持丈八长戈高喊:“取富贵者,随我来!”
小舟如离弦之箭,常遇春的长戈勾住敌舰的船舷,他借力飞跃上敌舰,刀光一闪,血雨如注,连斩十二人。
当元将蛮子海牙的首级飞落江中时,朱元璋叹道:“此非人臣,乃天赐神将。”
元军阵脚大乱,徐达率军发起冲锋,最终采石矶被攻克。此役奠定了朱元璋跨江发展的基础,常遇春被封为“总管府先锋”。
半年后,朱元璋围攻集庆。
面对元军福寿的坚守,常遇春献上了“调虎离山”的计策。他带领三千精兵夜以继日地疾驰,虚张声势,成功诱使福寿派遣精锐部队出城救援。
当夜,暴雨如注,常遇春命士卒口衔竹片,悄然潜行至城墙下,用火药炸塌瓮城。此役不仅为朱元璋在江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常十万”的威名传遍了整个天下。
破城之后,常遇春严禁掠夺,将缴获的三十万石粮米全部分发给百姓,成为百姓心中的“常菩萨”。
救主封神
1363年8月,陈友谅带领六十万大军与朱元璋决战鄱阳湖。
战至第三日,陈军的猛将张定边率领旗舰直扑朱元璋座船。朱元璋的“白海”号因追击过深,陷入了浅滩,顷刻间被十艘大舰包围。
千钧一发之际,常遇春驾艨艟冲破重围,一箭射穿了张定边的右眼,接着跃入敌舰展开血战。在混战中,他背起朱元璋跃上俞通海的战船,喊道:“主公速退,某来断后!”
这箭的威力,直到二十年后仍令元顺帝做噩梦:“南朝有将,目如鹰隼,箭似流星。”
一个月后,陈友谅利用铁索连舟构建“水上城堡”,常遇春凭借对天象的观察,献策以火攻破敌。他亲自率领百名死士驾火船突袭,在箭雨掩护下逼近敌阵。
当火船撞入连环舰群时,常遇春拉弓连射火箭,火势借风蔓延百里,最终焚毁了陈友谅的战舰八百余艘。这一战不仅终结了陈友谅的争霸之路,也令朱元璋赞不绝口,感慨道:“伯仁之勇,古之恶来不能及!”
在此战中,常遇春首次提出“三段击”战术,带领火铳手分成三列轮番射击,他改良的襄阳炮能发射燃烧弹,焚毁了陈友谅军的二十座粮仓。
踏破山河
在攻灭陈友谅、张士诚之后,朱元璋命令徐达与常遇春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
常遇春率轻骑兵疾驰,创下了“七日破济南,十日克德州”的奇迹。在通州之战中,他命士兵背负沙袋填平护城河,亲自架设云梯攻城。
元将卜颜帖木儿惊叹道:“南人竟有如此虎狼之师!”元顺帝得知后逃往草原,大都不战而降。常遇春凭借一己之力,扫清了唐末以来北方异族长居中原的阴霾,将黄河以北重新纳入汉族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