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大秦帝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答案可能出乎许多人意料——其实是源自原山东六国的人民!相比之下,秦国的原居民相对更为老实与顺从,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秦朝严酷的法律制度和沉重的兵役劳役,而齐、楚、燕、韩、赵、魏这些“山东六国”的百姓,生活在崤山以东地区,他们并不像秦地百姓那样忍耐力强。对于秦朝的高压统治,他们完全没有承受能力和耐心。
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忽视了国家的基本需求——民心已疲,百姓深受战乱之苦,急需休养生息。而秦朝建立不久后,却迅速启动了多项大型工程:修筑长城、建造阿房宫、修建骊山陵墓、南征百越、北伐匈奴,这些举措极大地消耗了人力和物力。虽然始皇帝统一了度量衡、文字、法律,实施了书同文、车同轨,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公路网络,并且拆除了一些阻碍交通的要塞堡垒,但这些改革举措虽为秦朝的强盛铺路,却未能顾及民众的切身需求,导致民心流失,百姓反感和疲惫。
事实上,始皇帝之所以忽视了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他所继承的是法家思想,这一思想已经深深根植于秦国数百年。自商鞅变法以来,法家治国理念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秦国的政治架构和百姓已经习惯了严苛的法治。因此,始皇帝可能认为,既然能通过铁腕手段统一天下,那么治国也能依靠同样的方式。然而,他未曾意识到,忽视“怀柔政策”这种温和手段,最终为他的大秦帝国带来了致命的灾难。
回顾历史,秦朝之前的政权更迭通常是由一个贵族家族取代另一个贵族家族。例如,夏朝由启建立,统治了数百年,直到末代君主夏桀失去民心,商部首领汤起兵推翻夏朝。商朝继而统治数百年,直到末代君主纣王失去人心,周部落的姬发推翻了商朝。即便周朝在某些时期发生过如“国人暴动”等骚乱,统治依然得以延续。直到秦朝的出现,虽然它统一了六国,但本质上还是一个贵族家族战胜了其他贵族家族。历史上还未有过“乱从下起”的局面。
始皇帝的眼光始终盯着的是山东六国的贵族势力和豪族势力。因此,他做出了将“天下豪杰迁往咸阳”的决策,迁徙了大批贵族及有影响力的豪强。这一措施表面上旨在打破原有的地方势力,集中权力,但无疑,这也让那些原山东六国的贵族和地方豪强,感觉到巨大的压迫与不满。
另外,始皇帝废除了“分封制”,实施了统一的“郡县制”,将天下划为36个郡,每个郡由“郡守”负责民政,军务由“尉”负责,监察由“监”承担,并定期派遣朝廷官员进行巡查。这种中央集权的制度在理论上确实能避免分封制的弊端,保持国家的统一与稳定。然而,问题在于,即便制度设计再精密,如果出现像胡亥这样的昏庸皇帝,这一切制度也难以维持。因此,始皇帝的制度设计无法防范“乱从下起”的局面,朝廷与百姓之间的裂痕终究无法避免。
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发起的“大泽乡起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他们并非贵族,但凭借区区几百名无路可走的士兵,他们一声号召,竟然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响应。不到几个月,函谷关以东地区已乱成一团。起义迅速蔓延,南到楚地,北到燕地,东至齐地,西至赵魏,烽火四起,群雄并起。短短几年内,许多草莽英雄纷纷崛起,其中大部分并非出自六国贵族家族。最终,公元前206年,刘邦推翻秦朝,公元前202年,他在“垓下”之战中战胜项羽,才结束了这场由“下层起义”引发的长期动荡。
通过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反思,我们不难看出,始皇帝的高压政策和未能“怀柔天下”的策略,导致了大秦帝国的迅速崩塌。而这些问题,也正是源自对底层百姓心态的忽视与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