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时期的明夏政权,是由明玉珍在公元1363年于蜀地建立的一个小型王国。然而,这个王国的存在仅仅持续了九年的短暂时间,便被朱元璋领导的大军一举击溃,彻底覆灭。
明夏政权的失败,除了受到朱元璋强大外部力量的压制外,内部的多种因素也极大地削弱了其原本就脆弱的力量。回顾明玉珍的历史活动轨迹,可以发现尽管他对创建的明夏政权倾注了诸多心血,但他本人实际上缺乏雄心壮志,似乎更倾向于安于蜀地,寻求生存。
蜀地的地形虽然险要、易守难攻,但其经济基础薄弱和人口稀少的缺陷形成了极大的制约。在这样的环境下,短期内能够苟且生存不成问题,但如果希望长久稳固,就显得难以为继。历史上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即使在诸葛亮这样杰出人才的辅佐下,也只是勉强维持到了二世而亡。更何况,明夏政权连蜀汉的成就都难以比拟。
在明朝开国名将营阳侯杨璟评论明夏政权投降后,他曾说过一句,“将佐皆庸才”。这句评论道出了明玉珍身边缺乏真正人才的现实,经过仔细分析,刘桢、万胜和戴寿三人算得上是些许优秀的人物,其余的将领都无法提上台面。相较之下,朱元璋麾下的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尤其是淮西二十四将,个个都是难得的人才。面对如此显著的实力差距,明夏政权最终战败于朱元璋之手,也不算太出人意料。
明玉珍整体实力一直较为薄弱。在元末的诸多英雄中,他始终是其中一个相对衰弱的存在。进入巴蜀地区后,由于年年战乱,导致人口稀少,农田荒芜,经济状况堪忧。谷应泰在其著作《明史纪事本末》中提到,明玉珍的失败原因在于占据巴蜀后没有及时北上进攻关中,就如同诸葛亮和姜维曾多次北伐一样,抓住时机至关重要,否则光靠蜀地根本无法持久。
然而,从整体实力来看,明玉珍实际上也难以攻下关中。因蜀地土地贫瘠、人口稀少,税收也微乎其微,这样的经济条件根本无法支撑他去打下关中或进一步扩展领土。因此,在刘桢的协助下,他只能选择先行休养生息,以发展经济和稳定社会为主要目标。
明玉珍在壮年时期去世之后,政权内部的矛盾开始逐渐显现。年仅十岁的新君明升面对种种纷扰根本无能为力。许多自视颇高的开国大臣趁机架空皇权,排除异己。在权力斗争中,军功赫赫的万胜最终也因内斗而丧命。如此众多的内外变故,才使得明夏政权注定迅速崩溃,这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