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其14个陆上邻国之间拥有22,000公里的边界线,其中与朝鲜的边界线长达1420公里。虽然这个边界线并不算长,但自清朝以来,中朝两国的边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长白山及其主峰以北的天池区域。天池是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三江源头,位于长白山主峰的顶部。长白山自古以来是中国和朝鲜双方都认为是自己民族发源地的地方。康熙帝曾在1712年设立了界碑,标志着长白山天池南方10多里的分水岭作为两国的分界点。
1864年,朝鲜高宗将长白山视为保留民族记忆的重要象征,并在祭祀典礼中将其称为“白头山”,作为缅怀祖先的发源地。当时中朝两国都沿用了明朝和李朝时期的边界约定,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作为界河,以长白山作为界山。
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日俄战争后,朝鲜被日本占领,1909年9月,中日两国签订了《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即《间岛条约》),确定了“以图们江为两国国界”,并规定江源地区自定界碑至石乙水为界。尽管这份条约由日本主导,但其划界结果与1887年清政府的主张相符,长白山主峰和天池依旧归属中国。
1948年,朝鲜宣布独立,逐渐对日统时期签订的边界条约产生了不满。金日成曾在延边地区的建国庆典上,借机提出扩大朝鲜对鲜族人聚居地区的影响,试图将其划归朝鲜。尽管金日成未明确表达这一意图,中国并未过于在意,认为两国友好关系紧密,边界问题应能通过协商解决。然而,从两国各自出版的地图来看,双方都明确表示,长白山主峰和天池分别属于各自国家。
局势转变发生在1961年,朝鲜突然提出了边界问题。1961年7月11日,金日成访问北京,与周恩来总理就中朝友好合作条约进行会谈。当讨论到边界问题时,周恩来提出了建议,提出中朝双方可以平分长白山和天池。然而,金日成并未接受这一建议。
中国为何做出让步?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困境严重,外部压力也不容小觑。国内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严重的工农业损失,三年自然灾害又让人民生活陷入困境。与此同时,国际上中苏之间的严重分歧导致了中苏矛盾的公开化,赫鲁晓夫的断交与撤走专家,使中国经济雪上加霜。此外,中印边界冲突的压力,以及蒋介石威胁反攻大陆,使得中国处于外交和军事的双重困境。
此时,朝鲜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重要盟友,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中美对抗的背景下,朝鲜被视为中国的前哨阵地。为了维护两国关系,中国自然希望避免任何可能影响双方友谊的因素。
1962年,尽管中朝两国已进行多轮谈判,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边界划分方案,但双方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最终,中国做出了让步。双方的争议主要集中在鸭绿江和图们江的源头区域,尤其是长白山一带。直到1964年3月,双方才签订了《中朝边界条约》和《关于中朝边界的议定书》,正式确认了边界线。
条约和议定书规定,长白山的天池区域被划分为两部分,其中西北部分归中国,东南部分归朝鲜。具体而言,从长白山围绕天池的一圈山脊开始,向东北穿过天池,到达对岸的山脊,形成了两国之间的分界线。在图们江和鸭绿江源头的划界问题上,条约对朝鲜有所让步,且双方的河流中的岛屿和沙洲由两国共同管理。最终,朝鲜拥有更多的岛屿和沙洲。
这一边界划定引发了一些争议,尤其是在朝鲜通过修建丁字坝导致江道发生改变,造成中国部分领土的缩水。中国对朝鲜的这一做法心知肚明,但为了维护友好关系,选择了接受朝鲜的主张,并通过共同管理的方式进行妥协。结果,原本属于中国的长白山主峰和图们江江源的大片领土划归朝鲜。
此后的中朝边界条约签订后,朝鲜的政治支持仅维持了3年。1966年,随着苏联政策的变化和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开展,中朝关系开始恶化。金日成不断扩张自己的利益,而中国的让步最终未能换来长期的友好支持。
这段历史反映了1950到1960年代的中朝关系的特殊性,表明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远未成熟,直到邓小平改革开放后,中朝之间的特殊关系才彻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