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改写版
占领了武都郡后,曹操继续率军南下,沿着武兴道一举逼近汉中(丞相在略阳县修建了防御设施,史称武兴关)。曹军出武兴道之后,迎接他们的是著名的险关——阳平关。张鲁得知曹操南下的消息后,本就有投降的打算,甚至派遣使者与曹操接触,心中已有不甘,但却觉得与马超、韩遂相比,自己并没有更大的胜算。毕竟,张鲁已经在汉中深耕了二十多年,兵员和百姓的基础非常雄厚,放弃这些来投降,实在让人心中不平。张鲁的弟弟张卫则坚定主战立场,在张鲁送上降书的同时,张卫已经带领数万大军抵达阳平关,誓死抗战,并亲自指挥关口的加固工作。
阳平关地势险峻,构筑在阳平山上,山高林密,即便有十万大军,也难以展开大规模的阵地作战。守军可利用地形的有利条件,从高处俯瞰敌军,将他们集中在狭窄的攻击面上,轻松击退每一次进攻。曹操面对这一天险,也不得不绕道而行,否则一旦阳平山上的敌军从高地俯冲下来,截断曹军原本就紧张的粮道,那么整个西征的大军必将陷入绝境。面对敌军防线的顽强,曹军的伤亡极为惨重。
不少曹军老兵已经跟随曹操征战多年,从兖州起兵,到如今一路南下,这些老战士的死伤令曹操痛心疾首。曹操感慨万千,叹息道:“三十年的艰辛打造了这支铁血军队,却在短短一天内让他们葬送在此,实在可惜。”然而,面对如此难攻的阳平关,曹操知道单纯的硬拼已经不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此时,后勤的困境也开始显现,粮草补给逐渐跟不上。
曹操考虑了很久,终于决定撤退。他的军事经验告诉他,阳平关这场战斗无论如何都无法取胜,不如早做打算,避免更大的损失。于是,他命令夏侯惇、许褚撤回攻山部队,开始筹划撤军,并将撤退的指挥权交给了刘晔,由他负责组织军队的有序撤离。
这时候,刘晔的能力开始得到体现。刘晔之前曾在刘勋失败后投奔曹操,随着曹操北上的步伐一同前行。他的才智和决策能力让曹操十分看重。刘晔所在的淮南,人才辈出,以蒋济为首的五位名士都十分知名,刘晔便是其中之一。蒋济与刘晔在扬州之地声名显赫,之后成为曹操的重要谋士。而当时的刘晔,以一种不拘一格的方式吸引了曹操的注意。
刘晔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并不参与蒋济、胡质等人的热烈讨论,而是保持着一份宁静。在其他人熬夜筹划准备应对曹操的提问时,刘晔则安然在车中入睡。蒋济曾不解地问他为何如此,刘晔解释道:“你们整天不休息,等见到曹操大人时,恐怕连眼皮都睁不开了,如何集中精神答辩?”他的沉着与独到见解令曹操刮目相看。
当五人最终见到曹操时,四人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而刘晔始终保持沉默。当曹操听过他们的答复后,继续与刘晔单独交谈,刘晔便开始以独特的方式为曹操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巧妙地引导话题,使曹操对他印象深刻。最终,曹操对刘晔的深思熟虑和与众不同的处事方式感到满意,将他留在身边,成为亲信谋士。而蒋济、胡质等则被任命为地方官员。
刘晔的这一策略,实际上就是巧妙地把握了主动权。在“面试”中,他始终保持高度的精力,能够在适当时机改变话题,从而展现出自己深刻的智慧。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比起那些忙于应付每个问题的策略,显然更加高明。
然而,这个“面试”的背后,曹操的决策显现了他对刘晔深厚的信任。在刘晔的谋划下,曹操决定不再继续撤军,而是反击敌军。此时,敌人张卫的营地已经开始松动,曹操指挥军队迅速发动进攻,最终轻松突破阳平关的防线。
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刘晔做出了决定性的判断。他劝夏侯惇不要急于撤退,而是建议曹操趁敌人军心动荡时发动进攻。经过一番权衡,曹操采纳了刘晔的建议,成功突破了困境,打败了张卫的军队。
这场战斗的胜利,证明了刘晔在危机时刻的超凡智慧。战术上的胜利与谋士的独到眼光交相辉映,成为曹操后期军事成就的一部分。而这一事件,也成了刘晔在曹操心腹中地位稳固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