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将对这篇文章进行语义不变的改写,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同时尽量保持整体字数相近。
---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七叔李蔚,是李虎的第七个儿子,同时也是唐初河间王李孝恭的祖父。李蔚在北周时期,曾先后任职朔州总管、燕恒二州刺史,并被封为襄武县公。后来,李渊建立唐朝,特封他为蔡王,谥号“烈”。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李蔚及其后代在隋唐时期留下的显著历史足迹。
李蔚共有两子:一是李安,二是李哲。
首先说说李安,字玄德。据史书记载,他相貌俊朗,骑射技艺高超,武艺非凡。北周天和年间,李安起家为右侍上士。这个职位极为特殊,只能由皇帝身边极为信任的人担任,职责不仅包含保障皇帝寝宫的安全,更是皇帝出行时的贴身护卫。李蔚去世后,李安继承襄武县公爵位,历任仪同、少师右上士等职。后来,他归顺杨坚,协助其粉碎了叔叔李璋与宇文招谋害杨坚的阴谋,因功被封为赵郡公。隋朝建立后,他先后担任内史侍郎、尚书左丞、黄门侍郎等重要职务,并参与隋灭陈的大战。历任郢邓州刺史、左领左右府将军、右领军卫大将军,兄弟俩一同掌握禁军,备受信赖。
公元588年,李安出任行军总管,随将军杨素击败突厥部队,随后被任命为宁州刺史,但不幸在任上病逝,终年五十三岁,谥号“怀”。李渊建唐后,追封其为西平郡王。
其次是李哲,他凭借家族门第入仕。隋朝建立后,李哲曾任柱国、备身将军、顺阳郡公及卫州刺史。李渊建国后,追封其为济南郡王。
当年,李哲的四伯父李璋密谋刺杀文帝,曾试图拉拢李哲做内应。对此,李哲对兄长李安说:“如果对这事保持沉默便是不忠,若揭发出来又是不义,忠与义都丢失了,如何立身于世?”李安则坚定地回答:“丞相如父亲一般,怎能背叛他!”最终,李安将此事暗中告知杨坚。待赵王等人被除后,杨坚欲封赏李安,但李安拒绝以叔父之命换取官职,杨坚只追究了李璋一人,并对李安隐瞒真相。
601年,李哲任卫州刺史。李安的儿子李琼和李哲的儿子李玮,自幼由宫中乳母抚养,直至八九岁才返家。李哲去世时亦五十三岁。
李蔚的孙辈中,李安的儿子有:长子李琛,封襄武王;次子李琼,继承爵位;李孝恭,礼部尚书,因战功封为河间郡王,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李瑊,武德年间为尚书右丞,封济北郡王,死于始州刺史任上;李瑰,宜川刺史,授散骑常侍;李瓌,唐高祖即位后被封为汉阳郡王,官至左武候将军兼荆州都督,后被降为汉阳县公,转任宜州刺史及散骑常侍,贞观四年去世,追赠荆州都督。
李哲的儿子李瑗被封庐江王,曾任幽州大都督。
这一代中,李孝恭与李瑗的事迹尤为突出。
李孝恭在李世民的凌烟阁中排名第二。李渊入长安后,任命他为山南道招慰大使,负责征服巴蜀地区。李孝恭兵锋所向披靡,连下三十余州。在击败朱粲后,部将提议屠杀降兵,但李孝恭坚持不杀,认为若滥杀降军,日后将无人愿意投降。这一宽仁之举促使四周纷纷归降。
随后,他平定萧铣,安抚岭南诸州,并亲自擒获辅公祏,用一年时间平定江南,因此被任命为扬州大都督,江淮及岭南诸州尽归其管辖。武德末年,扬州有人诬陷李孝恭谋反,李渊召他回京,改由武则天之父武士彟接替。经过审查无罪,李孝恭获赦免,任宗正卿,获封实户一千二百。此后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
玄武门之变后,李孝恭在贞观初年出任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晚年李孝恭心态豁达,不恃宠而骄,生活享乐,养有百余名歌姬舞女。他对身后之事看得很透彻,认为儿子若有才能,即便一间屋子足矣,若无才华,再大的宅子也守不住,只会落入他人之手。
贞观十四年(640年),李孝恭因病去世,时年五十岁。
李瑗最初被封为黄台郡公。唐朝建立后,历任刑部侍郎、信州总管、山南东道行台右仆射,封庐江郡王。他与堂兄李孝恭一同征讨萧铣,但未立显著战功。武德九年出任幽州都督,朝廷担忧他能力不足,派遣王君廓协助。李瑗对王君廓推心置腹,甚至答应结亲。然而王君廓心狠手辣,最终设计杀害了李瑗。
李瑗曾与李建成有联系。玄武门事变后,心惧李世民报复,遂依赖王君廓。李建成死后,李渊派崔敦礼召李瑗入朝,李瑗惶恐,萌生叛乱念头,向王君廓求策,王君廓则暗藏杀机,欲借此获功。李瑗又召燕州刺史王铣商议起事,随后囚禁崔敦礼。兵曹王利涉劝李瑗杀死反复无常的王君廓,但王君廓早已准备行动,先杀王铣,再率兵救崔敦礼。双方交战后,李瑗被绞杀,王君廓因此获封左领军大将军兼幽州都督,加封左光禄大夫,并获实封一千三百户,李瑗家口亦赏赐给他。李瑗死后被废为庶人,除去宗室籍贯。
李蔚的曾孙中,李琛有子李俭继承爵位,后降为公爵。李瑰有两子:李冲玄,武则天垂拱年间官至冬官尚书;李冲虚,任尚方监。李瓌的儿子李冲寂,曾任银青光禄大夫、少府监。
李孝恭有三子:长子李崇义,继承爵位,后降封谯国公,历任蒲州、同州刺史及益州大都督长史;次子李晦,字慧炬,628年生,689年去世,是唐高宗李治的堂弟,善于政务,历任营州都督、右金吾将军兼检校雍州长史,唐中宗时升为户部尚书,唐睿宗及武则天时期官至右金吾卫大将军、秋官尚书,死后追封幽州都督;三子李崇真,官至岐州刺史。
这代中,李晦尤为重要,他出身显赫,深受皇帝宠信,政绩斐然。
李蔚的四世孙包括李瓌的孙子李兢,任果毅都尉,赠唐州刺史。李孝恭的孙子李尚旦,任益州大都督参军,因酷吏而被杀害。另有孙子李尚道,事迹不详。孙子李荣,李晦之子,继承吴王爵位,也遭酷吏杀害。
五世孙中,李瓌的曾孙李凤为通事舍人。李孝恭曾孙有李仙鹤,任汲郡司功;李仙芝,金坛令;李仙童,左千牛中郎将;李汪等,具体事迹不详。
六世孙中,李孝恭玄孙李耸,相关事迹也无详录。
七世孙李鼎,官至朝散大夫、临晋县令及上柱国。
至此,李渊七叔李蔚的后代传承概述告一段落。史书记载中,李孝恭一支的后代世系传承较为详尽,成为研究此支家族的关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
需要我帮你把这段文字做成文档,或者进一步细化某部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