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建立大唐的李渊,为什么在玄武门事变中无所作为,原因让人深思
创始人
2025-09-14 19:31:04
0

说起历史上最不起眼的开国皇帝,毫无疑问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名列其中。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的二儿子李世民实在太过卓越,光芒四射,把李渊的存在感完全掩盖了。然而,李渊能在隋朝末年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绝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个无所作为的君主,他其实具备很强的能力和胆识。

既然李渊本身也有实力和远见,那为何玄武门事变时他却几乎没有表现?甚至连自己二儿子李世民发动政变,杀害了长子李建成和三子李元吉,他竟然浑然不知?其实,这不能全怪李渊,当时的李世民已经几乎掌控了局势,哪怕是李渊也难以扭转乾坤。

无论是皇帝还是发动政变者,最关键的就是军队。军队才是维护权力的根本利器。回到玄武门事变发生的那一刻,可以明显看出李渊已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权。否则,怎么会有人将玄武门的机密告诉他?实际上,李渊知道时,政变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当然,需要为李渊辩解的是,他并非完全无作为。作为皇帝,他对禁军和北门屯军本应拥有绝对控制权。只要他调兵坚决支持太子李建成,李世民胜算就不会太大。关键在于李渊在事发初期未能及时获得消息,导致无法及时采取行动。

李渊真正接到消息时,太子李建成和三子李元吉都已遇害。此时,李渊剩下的儿子中无人能与李世民匹敌。大唐江山理应传给有能力的继承人,这些现实因素让李渊只能无奈接受事实。

在玄武门事变期间,李世民不仅掌控了守卫皇城的禁军,还控制了守卫玄武门的驻军。李世民绝不会轻易发动无准备的战斗,从决定起兵那天起,他便秘密筹划周密。驻守玄武门的两位守将早已被李世民拉拢,一切行动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这从他们的举动中便能看出端倪。

事变前,李世民先进入玄武门,布置了战局。当李建成和李元吉经过时,早已陷入陷阱,形同瓮中之鳖。李建成和李元吉也非愚笨之辈,察觉到异常后急忙调头欲逃。

正当他们准备离开时,李世民现身拦截。李建成和李元吉意识到自己中了计,为了扭转劣势,李元吉率先出手,试图射杀李世民。遗憾的是箭矢未中,而李世民射术精准,一箭射中了李建成。

就在李元吉准备反击时,尉迟敬德挺身而出,一箭射杀了李元吉。此时局势彻底明朗,太子与齐王双双陨命。但这两人的部下仍不知情,依然带着精锐部队向玄武门发起攻击。若李世民在这场政变中被杀,局面将截然不同。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队得知两人已死,愤怒异常,誓言为主子报仇。不要忘了,李建成作为太子身份尊崇,麾下拥有不少有名将领,如谢叔方、薛万彻等战力强悍的将领。若他们全力进攻,玄武门很难守住。

然而,阻挡他们的是玄武门守将敬君弘和吕世衡。由于兵力悬殊,两人最终战死在玄武门。这也暴露出两人早被李世民收买的事实。作为玄武门守将,本应忠于皇帝李渊,但在如此关头,他们选择了袖手旁观,甚至积极协助李世民,拖延敌军进攻。

为何他们宁愿站在李世民一边,而非坚定支持皇权及太子李建成?这正体现了“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古训。在权力博弈中,判断形势、选择更有胜算的一方,是许多人的生存之道。

其中不能不提的还有常何。常何虽是小角色,却在历史中起了关键作用。最初他是李建成的亲信,但两年前李世民抓住他与李建成在处理政务上的分歧,将他拉拢过来。两年的潜伏使李建成全然不觉,竟让心腹成了敌营内的卧底。

李建成虽有军功,但远不及李世民辉煌。毕竟李建成主要学习治国之道,军事战功对他并非首要,只是提升威望和军队支持度的手段。李世民则完全不同,大唐半壁江山都是他亲手开拓,他在军中拥有天生的威望和支持。

再加上金钱和利益的驱动,禁军将领选择跟随李世民也就不难理解。年迈的李渊此时力量有限,能够提前表态支持新皇的将领自然会获得更好的待遇和地位。

杀死李建成兄弟后,李世民前往见父亲李渊。尉迟敬德直言两人因犯上作乱而被处死,李渊自然心中明了。他随即征求身边两位大臣萧瑀和陈叔达的意见,这两位亲信竟都极力支持李世民,称李建成兄弟无所作为,唯有李世民劳苦功高,才是太子的最佳人选。

萧瑀和陈叔达的表态其实也是李世民布局的一部分,他已牢牢掌控了李渊身边的重臣和军队。即使李渊为皇帝,也不得不对李世民做出让步。

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禁疑惑,李渊身为父亲不可能不察觉两个儿子间的矛盾,为何不及时干预?作为皇帝,他也是人,有亲情牵绊。两个儿子都同样优秀,且都是嫡子,让他进退维谷。

李渊的优柔寡断无疑加剧了兄弟间的矛盾。从他的一些行为中可以看出他的犹豫:一方面,太子李建成无可厚非,嫡长子身份合法,治国能力也不俗,无论情理都难废他太子之位;另一方面,李世民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他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李渊无奈之下,只能竭力平衡两人的关系。他任命李建成为太子,赋予其所有太子权利,同时为李世民封了“天策上将”,意图缓解两兄弟的权力斗争。

可惜,这种做法适得其反,激化了双方矛盾。李渊虽意识到问题严重,却已无力回天。为了维护太子地位,他纵容李建成对李世民采取激烈手段,反倒让李世民更加不满和愤怒。

这种“慈父”心态在大唐历史中屡见不鲜,李世民对待太子和李泰时亦是如此。

最终,不得不感叹成王败寇的残酷现实。若李建成当年听从魏征劝告,及早铲除李世民,结局或许不会如此惨烈。但从李世民的角度看,唯有登上帝位才能保全生命。帝王之家,向来冷酷无情,残酷至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池尾街道两大货车相撞致一人被困... 2025年9月8日22时34分 揭阳市消防救援支队接到报警称 普宁池尾街道西二环大道长岭村路口 发生...
19岁阿季奇何许人也?尤文去年... 波德戈里察未来时期的阿季奇(17岁) 第3轮意甲,19岁的尤文小将阿季奇世界波绝杀国米,这名小将来自...
原创 商... 商汤灭夏这一事件标志着夏朝的终结与商朝的崛起,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几乎所有史书都有...
原创 三...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最精彩且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之一,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个黄金时代。在这段时...
原创 1... 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立即着手启动经济恢复与重建工作。在这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便是劳动力的严重短...
原创 “... 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重新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同时适当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
100多国代表将齐聚北京,美方... 据报道,距离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开幕的时间已经进入倒计时,作为全球安全领域的重要平台,香山论坛已经成...
原创 2... 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敌对关系已经持续了数十年,深刻影响了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中东有22个阿拉伯国...
从刻碑拓片观天津地区千年历史 昨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贞珉留声——天津地区历代碑刻拓片展”于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正式启幕。...
原创 明... 元末时期的明夏政权,是由明玉珍在公元1363年于蜀地建立的一个小型王国。然而,这个王国的存在仅仅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