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李鸿章是晚清最具争议的人物,那么与他齐名的左宗棠便是晚清最为坚韧的脊梁,且这一点毫无争议。
要理解这一点,必须回顾当时清廷面对列强屡屡失败的情形。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许多人对列强产生了深深的畏惧之情,尤其是沙俄与英国对中国西北边疆的虎视眈眈,局势一度非常严峻。甚至有些人提出,应该放弃边陲,专注于海防这一错误的战略思路。然而,唯有左宗棠坚决反对这种退缩的做法,他坚守着“寸土必争”的信念,誓死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在这种气氛下,他毫不犹豫地提出“即便抬棺上阵,也要为国家争口气”的决心,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决绝。
不仅如此,左宗棠的作为也展现了他在很多重大抉择上的独立与坚定。他的思想和行为,总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左宗棠那充满传奇色彩的生活与奋斗历程。
左宗棠于1812年出生在湖南一个书香世家,家族的成员大多为文人,虽有学问,但由于经营不善,家境渐渐贫困。尽管如此,物质上的贫乏并未消磨掉他对知识和国家大事的热爱。在家中无法买书时,他就四处借书,甚至租书来读。即便迫不得已,成为了上门女婿,做起了教书先生,他依然不忘心中大志,时刻准备着为国家效力。
太平天国的爆发,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在当地官员的迫切请求下,左宗棠挺身而出,成为了他们的救命稻草。凭借他博学的兵书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不仅制定了周密的战略,还亲自带兵上阵,成功地抗击了农民起义军整整三个月,最终保卫了当地百姓的安全。这一功绩,不仅使左宗棠声名大振,也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咸丰帝毫不犹豫地提升了他的位置,任命他为四品钦差大臣,派遣他前往曾国藩的麾下协同作战。
在战争中,左宗棠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战争结束后,他又积极投身到政治事务中,尤其是在军事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他最为人称道的政绩之一,就是他积极推动海军建设,设立造船厂、培养海军人才,这使他在朝廷眼中成为了一个具备远见卓识的中兴之臣。
然而,左宗棠最为闪光的时刻,并不是这些,而是在新疆的塞防战役中,他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功稳定了新疆局势,堪称他一生的巅峰之作。
当时新疆局势岌岌可危,阿古柏称帝自立,沙俄的兵锋已逼近伊犁,英国也在暗中谋划着扩张。可以说,这一刻,清廷几乎面临着四面楚歌、国土分裂的巨大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主张放弃新疆,专注海防,而慈禧太后也差点被说服,几乎接受了这一看似“保守”的提议。可左宗棠坚决反对,他提议坚守新疆,表明“寸土必争”的立场,甚至在财政上自掏腰包,补充军饷,这才最终获得了慈禧的批准。
随后的岁月里,左宗棠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与谋略,四处筹集军饷,甚至向外国商人贷款,购买先进的火器。他在64岁高龄时,带着几近瘦弱的身体,毅然决然地出征新疆。历经艰苦的战斗,左宗棠终于成功击败阿古柏,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失地。
然而,他并没有就此罢休。在面对仍然占据伊犁的沙俄势力时,左宗棠再一次展现出了他的政治智慧与军事谋略。他一方面与沙俄进行谈判,另一方面又通过武力威胁展现了大清不怕开战的决心。经过多次谈判与周旋,终于迫使沙俄撤出了新疆。
战事平定后,左宗棠提出要在新疆建立省级政权,确保中央对新疆的控制。这一战略眼光为新疆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这一片广袤的土地一直未脱离祖国的怀抱,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可以说,左宗棠在新疆的丰功伟绩,堪比山河之大,影响深远。
可惜,由于过度操劳,左宗棠在1885年因病去世,享年74岁,时年已经是年事已高,但他的名字和业绩却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永不褪色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