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这一历史性事件标志着我党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首次大规模反抗,掀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南昌起义的最高领导人是周恩来,他担任了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此外,起义的其他领导人还包括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
那么,周恩来为何能担任南昌起义的最高领导人呢?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周恩来总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然而,实际上,周总理的革命生涯与军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在1924年,周恩来就因其出色的才干被邀请回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当时,黄埔军校的政治部并不具备实质性的作用,而周恩来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局面。通过一系列改革与创新,周恩来使得黄埔军校的政治部焕发了新的生机,深受学员的欢迎,成为军校中最具影响力的部门之一。
1925年9月,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成立,周恩来被任命为第一军的政治部主任,同时兼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此举开创了革命政党对军队领导的原则,极大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为后来的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1926年11月,周恩来又被任命为中央军事部长,实质上成为我党在军事上的最高领导人。
事实上,南昌起义之前,周恩来曾多次领导武装起义,其中最为人知的就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此前的两次上海工人起义均告失败,因此中央决定派遣周恩来亲自担任总指挥。1927年3月21日,在周恩来等领导下,上海80万工人进行了大规模罢工,并迅速发动了武装起义。经过30小时的浴血奋战,起义最终取得了胜利,为我党积累了宝贵的武装起义经验。
在此基础上,周恩来于1927年4月16日向中央提出建议,计划发动湖南暴动,以突破蒋介石实施的白色恐怖。然而,这一提议被共产国际否决,最终决定将起义地点选在南昌。此时,周恩来作为中央军委书记,并且有过成功的武装起义经验,自然成为南昌起义的最高指挥人。
南昌起义的前敌委员会由周恩来领导,成员包括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起义军的代总指挥是贺龙,前敌代总指挥是叶挺,参谋长是刘伯承,政治部主任则是郭沫若。尽管南昌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在我党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次起义标志着我党第一次以武装方式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
195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30周年时,《解放军报》对这次起义进行了专门报道。在定稿时,编辑将稿件送给周恩来总理审核。审阅过后,周恩来总理在其中做了一些修改,尤其是在对领导人排列顺序的调整上。原稿写道:“周恩来等同志率领北伐军三万余人,在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表面看似没有问题,但周恩来在自己的名字后加上了另外四个名字: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
这一微小的改动,却显示出周恩来一贯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他拒绝突显个人伟大的品质。事实上,编辑原本为了突出朱老总的重要地位,将朱德排在了贺龙、叶挺之前,紧随其后。可是,历史事实并不如此。南昌起义时,贺龙是代总指挥,叶挺是前敌代总指挥,两人分别担任了第20军和第11军军长,而朱德当时只是第9军副军长,因此在地位和作用上并不及贺龙与叶挺。周总理与朱老总共同决定,最终《解放军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排名,顺序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此外,当有声音提出将秋收起义作为建军节来纪念时,毛主席得知后明确表示:“这简直是在乱弹琴,一个发生在前的事件怎么能放到后面?”他强调:“八一起义了不起,它打响了对反动派的第一枪。领导八一起义的周总理和其他同志,都是革命的功臣,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们的贡献。”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南昌起义不仅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我党领导人之间展现了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对历史真相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