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的后代基本也都从军为将,这一点我们在《三国志》卷三十六中看得很清楚:关平与父亲关羽同生共死,关兴很受诸葛亮器重;张飞的长子张苞、次子张绍先后袭爵,张绍还做到了副宰相级别(尚书仆射);赵云的长子赵统为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赵广为牙门将,继续承担保护刘禅的任务。
古代生活水平不高,不是所有人都吃得饱长得壮,兵器铠甲也有百分之九十的人装备不起,而将二代们“资源丰富”,也就等于“定向委培”,从小就以刀枪剑戟为玩具,至于他们学成之后会不会效力于父亲曾经战斗的阵营,那就很难说了——曹魏都护将军、征西将军夏侯渊的次子夏侯霸,后来却成了蜀汉车骑将军。
将二代“跳槽”的事情在三国并不罕见,父子分在两国的也有,比如黄权降曹后当了车骑将军,其子黄崇留在蜀汉任尚书郎,并与诸葛瞻、诸葛尚一同在绵竹为蜀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黄权跟刘备是同时代的人,所以黄崇是三国将二代;诸葛瞻是诸葛亮之子,诸葛亮曾为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还曾自贬为右将军,所以军师将军、行都护、卫将军诸葛瞻是将二代,诸葛尚就是将三代了。
赵云的两个儿子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并不出众,所以我们评选三国最强将二代的时候,就可以把他们忽略了,但是将三代诸葛尚的勇猛,却是有目共睹的:“师纂、邓忠引一万兵来战,诸葛尚匹马单枪,抖擞精神,战退二人。诸葛瞻指挥两掖兵冲出,直撞入魏阵中,左冲右突,往来杀有数十番,魏兵大败,死者不计其数。师纂、邓忠中伤而逃,瞻驱士马随后掩杀二十余里。”
邓艾的儿子邓忠当时已经是一流高手了,他跟师纂联手也打不过诸葛尚,如果不是蜀汉气数已尽,再给诸葛尚一些成长时间,其武功有可能不在马超赵云之下。
遗憾的是诸葛尚年龄太小辈分不高,他只能算将三代而非将二代,与他年龄相仿的还有一个文鸯,同样因为年龄和辈分问题,失去了竞争“三国最强将二代”的资格:文鸯的父亲文钦是魏明帝曹睿时期才开始为将,曹睿是曹操的孙子,所以连文钦都顶多只能算将二代,文鸯已经是将三代或三代半了。
文鸯生于公元238,跟诸葛尚年龄相仿,但诸葛亮是忙于国事耽误了生子,四十六岁才生了诸葛瞻,足足耽误了一代人,即使这样,文鸯也只能跟诸葛尚“肩膀头齐论弟兄”,是没资格自称“将二代”的——文家将一代叫文稷,是曹魏骑将、扬州刺史。
不管文鸯多么英勇,都不能跨越辈分去跟关兴张苞等人角逐“三国最强五位将二代”的名额,而关兴张苞,还真不是三国将二代中数一数二的强者,他们远不及关羽张飞勇悍,更不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关兴遇到一个没啥名头的羌兵“越吉元帅”,结果打输了:“关兴急走到前面,尽力纵马加鞭,正遇断涧,只得回马来战越吉。兴终是胆寒,抵敌不住,望涧中而逃,被越吉赶到,一铁锤打来,兴急闪过,正中马胯。那马望涧中便倒,兴落于水中。”
三国将一代的张郃曾与关兴数次交手,最后被关兴引入埋伏圈射杀,但那不是关兴的武功高于张郃,而是诸葛亮计谋超人。
张苞的武功与关兴不相上下,如果关兴不是三国最强将二代,那么张苞显然也不能是,起码他们跟关平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不管关平是关羽的长子还是养子,他都是三国将二代中不逊将一代的猛将,他跟“曹营三猛”中的徐晃、“勇冠腾(马腾)军”的庞德都交过手,而且在单挑中都没有输:“平大怒,纵马舞刀,来取庞德,德横刀来迎,战三十合,不分胜负,两家各歇;平大怒,纵马轮刀,直取徐晃;不三四合,三军喊叫,偃城中火光大起。平不敢恋战,杀条大路,径奔四冢寨来……前面一军拦住,为首大将,乃是徐晃也,关平、廖化二人奋力死战,夺路而走。”
关平虽然没能斩杀庞德或徐晃,但是与将一代中一流或超一流猛将单挑而不输,这说明他在将二代中应该已经算顶尖人物了。
关平久经沙场,战斗经验远非一般将二代可比,但是他跟曹操的黄须儿曹彰相比,还是要略逊一筹:曹彰手格猛兽,威压狮象,刘备的“假子”刘封也是一员猛将,但是在曹彰的长戟之下,连三个回合都撑不住:“曹彰出马与封交战,只三合,封大败而回。马超、吴兰两军杀来,马超士卒蓄锐日久,到此耀武扬威,势不可当,曹兵败走。曹彰正遇吴兰,两个交锋,不数合,曹彰一戟刺吴兰于马下。三军混战。操收兵于斜谷界口扎住。”
曹彰一戟刺死吴兰并稳定战局,马超似乎也无可奈何,由此可见,手使长戟的曹彰,武功并不弱于马超。
“曹彰擗象名劣羽飞”这句话是有出处的:“王(任城王曹彰)善左右射,学击剑,百步中髭发。时乐浪献虎,文如锦斑,以铁为槛,枭殷之徒(强悍威猛之人),莫敢轻视。彰曳虎尾以绕臂,虎弭耳无声。莫不服其神勇。时南越献白象子在帝(魏文帝曹丕)前,彰手顿其鼻,象伏不动。”
即使仅看《三国演义》,曹彰也是唯一的“不败将二代”,说他能压服大象、名声仅次于关羽张飞一点都不为过。
“九斤老太”经常唠叨“一代不如一代”,为此还产生了一句歇后语,这句歇后语用在三国名将身上似乎也比较合适:不管是看《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将二代的表现都不如将一代出彩,能比拟关羽张飞的更是几乎没有,只有“将三代”文鸯勉强能获此殊荣:“长坂当年独拒曹,子龙从此显英豪。乐嘉城内争锋处,又见文鸯胆气高。”
文鸯因为是将三代而失去了入选“三国最强五位将二代”的资格,要是让魏文帝曹丕来评选,三国第一将二代非曹彰莫属:“以王之雄武,吞并巴蜀,如鸱衔腐鼠耳。”
曹丕对自己的兄弟是既爱又怕,但曹彰却绝不是三国第一将二代,因为有一个将二代比他还强。
曹彰、关平都是“早期将二代”,关兴张苞是“中期将二代”,还有一个“晚期将二代”,可能会被大家忽视,那就是陆逊的儿子陆抗。
看到这里,可能有读者就要问了:“年轻书生”陆逊的儿子,怎么可能是“将二代”?他不应该跟文鸯一样算将三代吗?
在这里我们还真有必要解释一下:陆逊是妥妥的三国将一代,而且也不是“年轻后生”,他在建安八年就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那时候他就已经二十岁了。
陆逊生于公元183年,203年跟随孙权,彝陵之战时已经四十岁了,他的儿子陆抗虽然战斗到三国末期,但是辈分在那摆着呢:陆逊是与关羽、刘备都打过仗的将一代,陆抗必然是将二代,文鸯跟他没法儿比。
陆抗是吴国最后的救命稻草,陆抗死后“吴国无名将”,这说明在晋(但是魏国蜀国已经没了)、吴两国,陆抗已经是最顶级的名将之一了。
这样比较起来,三国最强的五个将二代,曹彰可排第二,关平可排第三,第一名还是要让给陆逊之子陆抗,文鸯因为辈分太低无资格参评,至于许褚张郃的儿子,在父亲死后,大多沦为了二三流角色,尤其是许褚的儿子许仪,就因为修的桥出现了破洞,就被钟会给军法从事了。
钟会是钟繇的儿子,算起来也是将二代,但是这家伙人品有争议,吕思勉更说他“是个文人,很有学问的,不是什么不知义理的武人”,所以我们只好将其忽略不计了。
笔者读书不精,实在找不出太多的“三国著名将二代”,所以最后只能请教读者诸君:在您看来,没有辱没父辈英名的三国将二代还有哪些?如果将文鸯提升一辈,能否与曹彰、关平并驱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