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司马懿,很多人自然会联想到诸葛亮。能够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物,在整个《三国演义》中几乎只有司马懿一人。他们两人之间的较量,似乎构成了那个时代最为精彩的对抗,犹如夜空中闪耀的两颗明星。
司马懿的谋略和策略在三国历史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开创性地提出了联吴抗蜀的策略,这一建议直接导致了关羽的惨败,最终悲剧性地走入了麦城。从那时起,司马懿的表现越来越引人注目,逐渐显现出他与诸葛亮在历史舞台上并肩而立的地位。即使是曹操这样雄才大略的人物,在他的光芒面前也显得略逊一筹。两人最为直接的比较就是他们的军事成就,曹操虽然指挥过许多战役,但屡屡受挫,而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的对抗,大抵上难分高下。
因此,许多人在提到晋国的崛起时,都会强调司马懿对其功绩的巨大贡献。正是他长期以来的隐忍与深思熟虑的布局,才引发了历史性的高平陵之变,之后,司马家才最终走上了历史的主舞台。然而,若深入探讨高平陵之变的真相,就会发现其中的主要功劳其实归属于司马师,正是他在这场变局中显得格外镇定。
司马师(208年-255年),字子元,出生于河南温县,为司马懿的长子。他天性沉稳,意志坚定,拥有令人瞩目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因此,虽然司马懿深谙权谋,但在进行高平陵之变时,已是71岁高龄,而他的人生也即将画上句号。在这样的年纪,他的身体显得非常脆弱,几乎没有能力主导如此宏大的事务。他的主要作用,仅在于酝酿大计和规划总体方向。
例如,在高平陵计划中,司马懿曾秘密嘱咐儿子准备三千名死士。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在司马懿仅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便完成了,而实际动手操作的,则是司马师。他需要采取隐秘而周密的手段,进行艰巨的筛选与培养,这样的壮举可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
随着高平陵之变的成功,很多人对这三千死士的来源感到疑惑,仿佛他们是从天而降,特意来帮助司马家。实际上,豢养死士最关键的条件在于隐秘和忠诚,而死士最基本的原则,就在于“不能被他人发现你在秘密地训练死士,最好也不要让死士知道自己身份的真相”。在这样的副本中,能够在暗中精心安排如此众多的死士,确实显示了司马师独到的眼光与深远的谋略。
在高平陵计划实施的前一夜,司马昭才获悉这一安排,当时他竟因惊恐难眠,脸色如纸。然而,司马师却稳如泰山,照样鼾声如雷,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253年,诸葛恪北伐,司马师率军出征,最终打败诸葛恪,俘获斩首十余万敌军。与此相对,在东兴之战中,诸葛恪却成功地击败了司马昭,令他狼狈逃窜。
这说明,司马师继承了父亲司马懿的军事才华,而相较之下,司马昭的能力则显得远远不及自己的哥哥。回顾历史,如果司马懿没有看到自己儿子的卓越才干,他是绝对不敢在年事已高之际,贸然发起高风险的政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