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10月的哈尔滨火车站,热闹非凡。原本是日俄之间的一场重要会晤,却被突如其来的枪声打破了宁静。这一声枪响,标志着日本的“国父”伊藤博文的生命终结,也让历史定格在这一刻。被一位朝鲜人刺杀,身中数枪,伊藤博文在临终时,留下一句简单的日语遗言,虽然是日本话,但听懂的人都能感受到其背后的深意。
那伊藤博文为何会成为刺客的目标?他的死前遗言究竟包含着什么含义?让我们回顾一下这段历史,了解背后的深层原因。
伊藤博文生于农家,出身并不显赫,但凭借他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卓越的才智,他迅速在日本幕末的动荡时期脱颖而出,逐渐走向了日本政坛的核心位置。凭借着自己的一系列政治变革,他帮助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了东亚的强国,这也为他赢得了“明治宪法之父”的荣誉。
然而,当他的视线投向亚洲大陆时,问题就开始出现了。伊藤博文的改革不仅仅局限于日本国内,他的目光逐渐转向了周边的弱小国家,尤其是满目疮痍的朝鲜与中国。自1885年签订《天津条约》后,伊藤博文就开始频繁介入朝鲜事务,表面上是以“改革顾问”的身份出现,实际却悄然推动着日本的扩张。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击败清朝,迫使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彻底失去了对朝鲜的宗主权。伊藤博文趁机以“顾问”的身份操控朝鲜的政治,推动亲日势力上台。到了1905年,日本通过武力逼迫朝鲜签署了《乙巳条约》,使得朝鲜彻底失去了外交独立,成为日本的附庸。
伊藤博文成为了这一切背后的策划者。为了维护其政治利益,他甚至派遣军队封锁朝鲜王宫,镇压所有反对声音。在此之后,他更是直接被任命为“朝鲜统监”,全面接管朝鲜的政治和军事事务。他通过废除朝鲜皇帝的实权、解散本土军队、设立总督府等手段,建立起一个完全受日本控制的傀儡政权。
除此之外,伊藤博文还积极推动日本对中国的扩张。在担任日本内阁首相期间,他设立了“台湾总督府”,协助军方实行殖民统治,将台湾变为日本的战略据点。他更是通过《朴茨茅斯条约》,使得日本获得了旅顺、大连以及南满铁路的权益,为日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扩张铺平了道路。
伊藤博文的野心并不仅仅限于朝鲜与中国,他口口声声提倡“东亚共荣”,但这一理念的核心却是“大和民族优越论”。1909年,尽管伊藤博文已经卸下了首相职务,仍旧在日本政坛拥有极高的权力和影响力,担任着枢密院议长,是天皇的亲信。
同年10月,他来到哈尔滨,表面上是与俄国代表举行会谈,实则为了进一步巩固日本在满洲的利益。甚至传闻他准备重新担任朝鲜总督一职,最终实现“日韩合并”,这个消息一出,引发了朝鲜民族主义者的强烈反应,其中包括了安重根。
安重根,1879年出生在朝鲜海州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学识渊博,家里设有私塾。他从小聪慧好学,熟读四书五经。但与其说他钟情于书本,不如说他对武艺情有独钟。年轻时,他常和村里的猎手一同出山打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朝鲜被日军占领。安重根目睹了家乡的惨状,人民被迫流离失所,女子被掳走,幼儿尸横街头。满腔愤怒的他开始尝试抗争,他在家乡创办了“三兴学校”,希望通过教育唤醒民众,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他亲自授课,讲解朝鲜的历史与民族荣耀,甚至在课本中穿插对日本暴行的揭露。然而,学校的存在很快引起了日方的注意。教材被查抄、课堂被骚扰,最后学校被强行关停。
这个事件令安重根意识到,单靠教育根本无法唤醒民族的觉醒,更无法阻止日本的侵略步伐。于是,他开始秘密联系义兵组织,参与抗日活动。他的决心更加坚定,甚至在一次早晨,他站在河边割下了自己左手无名指的一节,滴血在墙上写下“为国断指,誓斩倭首”——这一行为震惊了整个义兵组织,也彻底确定了他抗日的决心。
1909年10月26日,哈尔滨火车站迎来了日俄会谈的关键时刻,锣鼓声、礼炮声、俄语与日语的交谈交织在一起。而就在这热闹的站台上,安重根悄然现身,他穿着灰色呢子大衣,头戴礼帽,静静地坐在茶馆的一角。没人注意到,他的袖口里藏着一把手枪,枪膛里装着七颗子弹。这一刻,他的目标已经锁定——伊藤博文。
列车的铁轨发出震动,伊藤博文的专列缓缓驶入站台,记者们纷纷举起相机准备拍下历史性的一刻。当伊藤博文刚走下车,俄国财政大臣伸出手准备与他握手时,突然,一道身影猛然从人群中跃出,接着便是“砰!砰!砰!”三声枪响。伊藤博文应声倒地。
现场陷入混乱,尖叫声四起。伊藤博文身中四弹,在被抬入救护车时,他挣扎着,面色苍白。有人靠近他,耳边传来了他临终前的一声低语:“八嘎……”这句在日语中是粗鄙的骂人话,但却成为了他死前的最后遗言。
安重根被迅速逮捕,脸色不变,他的同伴试图靠近救他,但他用眼神制止了他们。在被押送的路上,他始终神情淡定,似乎一切早已预料。在旅顺的监狱里,安重根经历了数次公开审判,他毫不隐瞒自己的动机,称刺杀伊藤博文是替朝鲜民族伸张正义。他列举了伊藤博文的种种罪行,直指其篡夺朝鲜的外交权、谋杀明成皇后等行为。
尽管日本政府试图限制媒体的报道,安重根的言论依旧传播开来,在中国、朝鲜等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安重根最终被判处死刑,然而他在死前请求推迟执行,希望完成自己的《东洋和平论》。这本书中,他呼吁建立一个三国合作的东亚和平体系,批判日本的侵略行为。
然而,他的请求未被满足。1910年3月26日,安重根被执行死刑。日本当局草草将其埋葬,安重根的两个弟弟曾试图将其遗体带回朝鲜,但遭到拒绝。尽管安重根的遗体多年未能找到,但他的精神却超越了国界,深深融入了朝鲜、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民族的血脉。
多年后,孙中山为他题词“功盖三韩名万国”,章太炎称其为“亚洲第一义侠”。而中国、朝鲜和韩国的人民,将安重根视为民族觉醒的象征,永远铭记这段历史。2014年,哈尔滨火车站附近建立了以安重根为名的纪念馆,那座纪念馆中的“大义”石碑,跨越百年,提醒着我们: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从不缺席。